内蒙古草原退化,TNC草地银行来救场?
内蒙古草原退化,TNC草地银行来救场?
内蒙古草原,这片被誉为“天边草原”的广袤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目前内蒙古退化草原面积已占全区草原面积的31.77%,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正在让这片绿色的海洋逐渐失去生机。
面对草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不影响牧民的生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国际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出的“草地银行”概念,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草地银行?
草地银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非营利组织马尔佩边境之地提出。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提供替代牧场,帮助牧民在自家牧场恢复期间继续放牧,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具体来说,草地银行会与牧民签订协议,当牧民在自家牧场采取恢复和对野生动物友好的措施时,可以以优惠价格在草地银行提供的牧场上放牧。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草地修复期间畜群安置的问题,还通过经济激励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美国的成功实践
在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北美大平原,TNC通过“研究、开发最佳保护工具、购买保护地役权”三管齐下的方法,成功实施了草地银行项目。
以占地6万英亩的马塔多牧场为例,TNC将其作为研究和实践平台,每年举办科学大会,为研究人员和牧民提供交流机会。2002年,马塔多草地银行项目正式启动,通过与牧民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2013年蒙大拿州私人牧场的平均租金为每对母牛和小牛每月21美元,而在马塔多草地银行放牧的牧民只需支付10.5美元。自项目启动以来,每年可容纳约1000头一岁的牛犊和860对母牛和小牛。
此外,TNC还实施了野生动物友好型围栏计划,通过改造围栏设计,减少对叉角羚、野马等野生动物的阻碍。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牧民的经济效益。
内蒙古的创新探索
在内蒙古,乌审旗借鉴草地银行的理念,创新性地建立了“饲草料银行”。这一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村投公司运营,为农牧民提供草料收购、存储、加工等一体化服务。
乌审旗的“饲草料银行”有两种运营方式:企业化运营模式和银行化运营模式。前者通过科学配比生产有机牧草颗粒进行销售,后者则为农牧民提供置换和借贷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饲草料银行”已收购各类牧草原料1400余吨,可满足周边648头牛一年的消耗。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和饲草料利用问题,还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多方共赢。牧民可以通过售卖秸秆获得额外收入,同时又能以优惠价格获取优质饲草料,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创新模式的深远意义
草地银行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生态与经济双赢: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牧民的经济利益。
- 科技创新驱动:无论是无人机遥感监测,还是科学的饲草料配比,科技的应用是实现精准保护的关键。
- 多方合作的重要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牧民的紧密合作,是推动这一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
面对草原退化的挑战,草地银行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够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趋势,还能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