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一种兼具香料与药用价值的伞形科植物
莳萝:一种兼具香料与药用价值的伞形科植物
莳萝,又名土茴香,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的伞形科植物。它不仅在烹饪中作为香料使用,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莳萝的分类、特征、种植方法、繁殖方式和开花形态等,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独特的植物。
莳萝简介
莳萝(学名:Carum carvi L.)别名土茴香,为伞形目、伞形科、莳萝属、伞形系列农作物,原产于欧洲南部。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引种栽培。1753年命名。其精油可促进消化、舒缓疲急的神经,并具有杀菌功效,有助于伤口的愈合。此外还具有轻微的利尿作用,可作为一种天然的解毒剂。
茎叶及果实有茴香味,尤以果实较浓。嫩茎叶可供作蔬菜食用。果实含挥发油,可提取芳香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芹酮,为调和香精的原料。果实可入药,有驱风、健胃、散瘀、催乳等作用。
基本特征
- 颜色分类:黄色_绿色
- 作物分类:香料
- 味道分类:清香
- 形状分类:梭形
- 光照需求:中光
- 开花季节:春季
- 培育难度:中等
- 适宜温度:22℃±4℃
- 酸碱范围:6.5±0.6(PH)
莳萝作物特征
一年生草本,稀二年生,株高60-120cm。全株无毛,有强烈香味。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光滑,有纵长细条纹。基生叶有柄,基部有宽阔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宽卵形,3-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
莳萝种植方法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温20-25℃。不耐高温,也不耐寒,耐旱力略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通常春节过后采用打宕的方式进行大田移栽。移栽时用多菌灵2000倍液蘸根,以防后期病害。栽后上水,以后轻搁,以田土正常保持泛黑为宜。花期较长,种子成熟时间不一致,必须分批采摘。通常6月开始陆续进入采收期,7月采收结束。先成熟先采收,确保籽粒饱满,提高品质。
莳萝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种子拌细土均匀播种,播后用大糠或麦草覆盖保湿,每天傍晚补足水分,保证土壤含水量在70%以上。一般9月中旬前后即幼苗6叶期进行假植,以利于根部生长。
莳萝开花形态
花期5-8月,果期7-9月。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形花序直径5-15cm。伞辐10-25,稍不等长。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小舌片钝,近长方形,内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分生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