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不再有距离” —萨提亚家庭模式介入困难儿童隔代教育
“让爱不再有距离” —萨提亚家庭模式介入困难儿童隔代教育
成都大邑县安仁镇社工站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困难儿童及其隔代抚养人提供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旨在改善困难儿童的家庭教育模式,增强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为困难儿童提供了正向成长的家庭支持环境。
服务背景
社工在进行家庭走访时,注意到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有一部分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正面临着隔代教育所带来的沟通障碍。这些儿童的父母由于离异或其他原因,长时间无法与孩子保持联系,或者由于缺乏抚养能力,不得不将孩子交由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抚养。这种隔代抚养模式在情感交流、教育方式及价值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成为了许多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所不得不接受的常见教育方式。针对这一情况,安仁镇社工站秉持专业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困难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
理论运用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认为家庭系统中的问题往往源于沟通不良和不健康的互动模式。通过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增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家庭整体的和谐。社工将会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目标,为困难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持续关注困难儿童在家庭中的情感需求,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困难儿童在家庭中增强情感支持。
需求分析
(一)困难儿童的情感需求
- 情绪疏导与情感支持:困难儿童需要得到专业的情绪疏导,帮助她们表达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我价值感。
- 家庭情感连接:由于成长环境缺失父母陪伴原因,困难儿童渴望与家庭成员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特别是与抚养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二)隔代抚养人的教育需求
- 教育理念更新:隔代抚养人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权威式教育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支持。
- 沟通技巧提升:隔代抚养人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同理心表达等,以改善与困难儿童的沟通方式,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
(三)社交能力提升需求
- 人际交往平台:困难儿童需要一个积极的社交环境,通过与其他同辈的交往,增强社交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服务目标
(一)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运用专业的情绪疏导技巧,帮助困难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其克服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感
(二)加强亲职教育和家庭沟通: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改善家庭沟通方式,增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为隔代抚养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以便协助困难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三)加强人际交往:为困难儿童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协助儿童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关系,增强社交能力,促进其社会融入。
服务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和提供情绪疏导:通过定期入户走访,社工深入了解困难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采用儿童的视角,运用游戏、绘画、聊天的方式,拉近与困难儿童的距离。并且通过这些兴趣点,逐步与儿童逐渐建立了信任和亲密感。
随后,通过应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帮助儿童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她们自己的情绪。协助儿童学会探索自己情绪的深层次原因。此外,运用情绪箱等实用技巧,帮助儿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认知,从而帮助她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在自我认知和期待方面,社工引导困难儿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期望和愿望,鼓励她们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加强家庭的支持和教育:在困难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社工与困难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即参与隔代教育的祖父母进行深入交流。由于教育观念的不一致,社工在萨提亚家庭模式理念的指导下,首先深入了解祖父母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模式,理解她们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重现祖父母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场景,让祖父母重新感受压迫式教育的影响,并引导她们反思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潜在负面影响。其次社工引导祖父母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传授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同理心表达等,用隐喻的手法拉近祖父母与儿童的关系,让双方感受到了彼此的关心和爱,为儿童提供了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三)助力人际沟通交往:通过开展儿童成长小组、户外学习、链接志愿者,为困难儿童提供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交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并在活动中不断地为儿童提供支持和鼓励,引导她们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变化,及时给予她们肯定和鼓励,这不仅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也使她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此外,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协助儿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帮助她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
总结评估
在介入困难儿童隔代教育的服务过程中,社工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基础,综合介入困难儿童关爱服务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管教,转变为倾听儿童的感受。从专注于儿童的学习逐渐转移到关注儿童在学校的快乐与烦恼,并在冲突中开始解释自己的观点。其次,儿童在积极的社交环境中,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显著提升,逐渐克服了与同辈交往的障碍,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在后期的走访中了解到,在介入服务过后,儿童会主动找周围的小朋友玩,这表明在社交技能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也变得有自信。
反思
让爱不再隐藏于问题之后,在为困难儿童提供个案服务的过程中,尤为感受到家庭对困难儿童的重要性。由于父母的缺席,困难儿童面临着情感上的缺失和孤独。家庭是她们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但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祖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往往被日常的责备和管束所掩盖,双方都未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仿佛被一座山隔开。幸运的是,我借鉴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了解到祖父母的成长背景,以及行为背后的家庭模式。运用隐喻的技巧,帮助儿童和祖父母理解彼此的爱和表达方式,让她们愿意用拥抱代替指责,以拥抱的形式来传达对彼此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