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生态保护,桂林阳朔齐发力
漓江生态保护,桂林阳朔齐发力
漓江,这条被誉为“桂林山水之魂”的河流,近年来以其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和创新的保护机制,成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2022年,漓江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其干流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生态保护成效。
创新机制:从“九龙治水”到统一管理
曾经,漓江的管理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被称为“九龙治水”。2013年,桂林市深化体制改革,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创设“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网格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体系,打破了“20多个部门管不好一条漓江”的僵局。
科技赋能:数字漓江助力智能监管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信息中心的数字漓江可视化指挥大厅里,漓江各个码头的实时情况,均显示在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上。该平台总投资3.16亿元,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智能识别违法行为和执法记录仪在线调度指挥等功能,建立了以点带面网格化监管体系。
绿色转型:从“油改电”到低碳发展
桂林竹江码头至阳朔兴坪码头段是漓江的精华美景所在,每年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乘坐游船细细品味。2022年,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打造的广西内河第一艘五星级新能源游船“桂林旅游号”在漓江投入运营。“新能源游船的推出,意味着漓江的绿色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船长黄星富表示。
这些年来,桂林投入1亿元开展漓江排筏“油改电”工作,目前已经有1000余艘电动排筏在漓江投入使用。阳朔县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兴坪码头排筏游副经理莫汶霖表示:“以前漓江上的游览排筏主要以汽油机为动力,噪声很大。现在换成电动排筏后,有效减少对漓江的水质污染,同时提升了游客游览的舒适度。”
保景富民: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保景富民、利益分享,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是桂林创新漓江沿岸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重点。2012年,阳朔县成立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将上万条无序经营的排筏统一收购、管理,组织筏工培训,向考核通过者颁发证书并予以聘用。公司成立后给近万名沿江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沿江5个乡镇的5.6万群众每年还能获得景区分红。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漓江的生态保护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也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24年,桂林接待游客1.5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9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阳朔县县长黄小雪表示,阳朔将开展农业延链、工业振兴、文旅焕新三个行动。农业上,发展好设施农业,打通销售渠道,提升品牌价值,让阳朔金桔、桂花、黑皮果蔗这些农产品更有名气;工业上,让产业要素集中起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尽快补上工业这块短板,建立更完善的产业体系;文旅上,丰富旅游项目,刺激旅游消费,提高服务质量。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漓江生态之美
面对未来,桂林和阳朔将继续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努力把高颜值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同时,也将持续完善漓江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确保漓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漓江的生态保护之路,不仅是一条环境治理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持续的保护和创新,漓江正以更加健康、美丽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