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125周年:AI破译与数字化保护开启研究新纪元
甲骨文发现125周年:AI破译与数字化保护开启研究新纪元
2024年7月,一场关于甲骨文的重要学术盛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这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展示甲骨文研究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AI破译:甲骨文研究的新突破
在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ACL)2024年会上,一篇由全华人团队完成的论文《Deciphering Oracle Bone Language with Diffusion Models》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团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机构,他们创新性地将扩散模型应用于甲骨文破译,开发出了“Oracle Bone Script Decipher”(OBSD)系统。
甲骨文起源于约3000年前的中国商朝,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尽管目前已发现数以万计的甲骨文,但仍有大量内容尚未被破译。OBSD系统通过图像生成AI技术,为甲骨文的破译提供了新的线索。研究人员在甲骨文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量化结果证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这一突破性研究为AI辅助分析古代语言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甲骨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化保护:让甲骨文“活”起来
在安阳师范学院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上,一项名为“数字甲骨共创计划”的重要项目正式启动。该计划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地,联合国内外收藏单位、研究机构和教育平台,旨在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推动甲骨文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
“数字甲骨共创计划”主要包括三项任务:
- 数字化保护:对保存的甲骨实物进行高保真数据采集,形成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数据模型。
- 数字化研究:与收藏单位共创专题性数字著录,助力历史、考古、古文字等研究人员进行文字释读、字形演绎、微痕分析等研究。
- 数字化活化:面向文博机构展览高清甲骨,通过“甲骨文数字海报”互动体验助力公众了解甲骨文,借助“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进行在线内容展示和讲解。
同时发布的“殷契文渊”2.0 AI协同平台,通过字形匹配和AI增强技术,解决了甲骨文“看不清”“查不到”等基础性问题。目前,该平台已收录154种以上甲骨著录,近24万张甲骨图像,约143万个甲骨字形,以及3.4万篇相关论文论著。通过信息关联聚合,平台实现了甲骨学论著的互联分析,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协同研究的环境。
创新驱动:甲骨文研究的未来方向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甲骨文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AI辅助破译、数字化保护和社交媒体传播等创新手段,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甲骨文文化。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甲骨文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例如,中国日报社推出的《中国日报数字员工“元曦”探秘甲骨文》项目,通过虚拟角色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汉字起源的奥秘。这种创新性的展示方式,让甲骨文文化以更加亲切、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甲骨文研究的未来充满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甲骨文这颗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