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运河名镇|苏州黄埭镇:古朴老街承载悠远记忆 传统文化绘就诗画江南
解码运河名镇|苏州黄埭镇:古朴老街承载悠远记忆 传统文化绘就诗画江南
苏州相城区人文彬蔚、风物清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相城西北的黄埭镇,据历史记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楚相春申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精神传承地,其因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在此吴国封地范围内治理水患、筑堰成埭而得名。
在可查阅到的地方志文献中,最早“黄埭”二字见于明代正德年间《苏州府志》,其中记载的“黄埭,去县北四十里”“兴国教寺在长洲县十一都黄埭”“漕湖之东为永昌泾为黄埭塘”均提到“黄埭”。《苏州市志》记载:裴家圩因“黄埭”的春申君黄歇而改名春申湖。
依托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近年来,黄埭镇在再现传统文化、挖掘名人文化中,不断擦亮黄埭文化底色,一幅"春申福地、梦龙故里、评弹之乡”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行走黄埭老街 感受“从前慢”的江南诗意
老街是这座古镇的灵魂所在。这里曾是苏州西北部最繁华的街巷,三里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贾往来如云。塔桥、中市桥、洪墓桥、香花桥、兴国寺、城隍庙等“黄埭十八景”就分布在黄埭老街上。
秋日午后,漫步在老街上,别有一番惬意。老街临河而建,既有江南水乡的别致,又有小镇生活的悠闲。这里还是未经商业雕琢的原生态模样,古朴厚重的石板路,水流千年的范蠡河,枝繁叶茂的古银杏,都为老街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其中,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香花桥,格外引人注目。香花桥位于黄埭老街西街、兴国寺旧址南侧,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四年间(241年)。这是一座方孔石板桥,全长18.6米,东侧桥柱为武康石,西侧为花岗石。据说,凡过此桥去兴国寺烧香的人,必须先把香花了(即把香烧了),然后才能进寺,香花桥因此得名。
香花桥留下来的传说也有不少。相传古时的某一夏夜,有一老和尚在桥上乘凉,将东侧桥栏石坐断,后以塔钉加固,从此就有了“钉塔栏杆香花桥”的说法,这里也因此成为了黄埭十八景之一。
在香花桥不远处,就是熙馀草堂,建于清道光三十年,曾是本地乡绅朱福熙的宅院,由“香山帮”工匠精心营造而成,在2005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草堂内还悬挂着一块写着“耕读流芳”的牌匾,是由连中六元的清朝状元钱棨题写。连中六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有两个人曾做到。为此,每逢中高考前,有不少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慕名打卡,希望图个好彩头。
老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和文化,更在于这里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气息。
一张石磨桌子,一椽古老屋檐,翻看泛黄的旧照片,听老人讲述老街故事……老街上的钱介一祖宅,现在已经成为居民游客感受“从前慢”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黑白电视机、锅碗瓢盆等老物件,真实还原了老街居民往昔生活场景;老报纸、老照片等留存,生动记录了老街的历史面貌和时代变迁。
三里长街,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金荡口、银黄埭”,在老一辈黄埭人的记忆里,这是难以忘却的传奇。千年老街,弦歌不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黄埭老街的魅力,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眼下,黄埭老街的开发建设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对老街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文化元素挖掘植入、环境提升改善等措施,将黄埭老街打造成为群众文化体验、观光休闲、慢生活的好去处。
深挖传统文化 承载乡愁绘就诗画江南
2022年8月,以楚相春申君故事为题材的中篇弹词《春申君传奇》首演,12名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联袂演出,带领听众深入了解春申君文化。《春申君传奇》首演线上直播吸引了50多万人次观看。
黄埭是楚相春申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精神传承地,其因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在吴国封地范围内治理水患、筑堰成埭而得名。据相城区地方志办相关研究表明,相关资料记载,黄歇在吴地短短的十年时间中,精于治水,重视发展农业,开河修渠,兴利除患,黄埭正是受益地之一。为此,黄埭镇开展《黄歇与黄埭》专题研究,建成春申君像、春申路、春申中学、春申君庙、“春申西塘 梦里水乡”景区等。
近两年来,黄埭镇大力治水,通过推进雨污水管网检修工程、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等举措把“水文章”越做越美,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楚相春申君文化。持续挖掘保护春申君、顾九思、黄埭十八景等传统文化,推进黄埭区域楚文化研究,用特色文化展现地方发展形象。
近年来,黄埭镇以水为纽带,以文化为内核,倾力打造“五个一工程”,让承载黄埭百姓乡愁的诗画江南不断“生长”。
黄埭历史上是有名的书码头,最兴旺时有9家书场,最兴旺时黄埭古镇上有9家书场,素有"评弹之乡”美名。黄埭深挖评弹文化,新建苏州评弹公园、黄埭评弹博物馆,再现“江南第一书码头”盛景。
黄埭的文化特色不仅于此,还有春申君、顾九思、冯梦龙、黄埭十八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文化绵延400多年,黄埭镇深度挖掘和弘扬评弹文化,将当地民间评弹团、音乐骨干、戏曲骨干力量进行整合,打造百人规模的演员团队,全新培育了一支具有本土特色的少儿评弹队伍。创作短篇评话《顾九思》《永不放弃》、弹词开篇《清正知县冯梦龙》等,编排少儿评弹《姑苏灯会》《苏州好风光》《相城美》、歌舞《万重山》等,举办了苏沪宁青年评话会书、中国评弹红色经典演唱会等“评弹之乡 品味黄埭”系列活动。
苏州市评弹团创作基地、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宣教基地、苏州评弹学校实践基地、苏州春申君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演出基地、上海评弹团传习基地已在黄埭评弹博物馆揭牌,基地将充分利用苏州评弹公园、黄埭评弹博物馆、黄埭百年书场等载体,探索更多形式的评弹文化传承与发展。
深耕冯梦龙文化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冯梦龙中秋灯会的举办地,黄埭镇持续深入挖掘冯梦龙文化内涵,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近年来, 建成一批冯梦龙文化阵地集群,拍摄古装传记电影《冯梦龙传奇》;建设荷花池、格桑花海、粉黛乱子草花海等,发展特色民宿、酒店、农家乐,打造休闲农庄、湿地公园、农业生态乐园、户外拓展营地,举办文化旅游节、水果采摘节、中秋灯会等活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文化活动,不仅为冯梦龙村增加文化产值,让村民走上致富路,也让更多市民和游客融入当地风俗,了解特色文化。
“春申西塘 梦里水乡”景区一角
在第二届冯梦龙中秋灯会开幕仪式上,歌唱家阎维文献唱经典歌曲;灯会期间,展示了“花香、稻香、果香、书香”四个系列灯组,开展看灯、小吃、观影、听戏、猜谜、游乐六大类项目活动,冯梦龙村的不少文化场馆和游乐场所夜间也对外开放,让市民和游客得到更好的畅玩游览体验。
做好服务、打响品牌,提升美誉度。随着农文旅发展模式在黄埭镇的不断深入融合发展,正让这座千年古镇的“面子”"里子”更加饱满。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