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VS原研药:临床研究数据揭示疗效真相
仿制药VS原研药:临床研究数据揭示疗效真相
近年来,关于原研药和仿制药的疗效之争一直备受关注。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集采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优。
临床研究:仿制药疗效不逊色于原研药
一项基于2018-2020年天津市真实世界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对比了集采前后使用氨氯地平(一种常用降压药)的患者健康状况。研究将8892名患者分为两组:4360人继续使用原研药,2180人换用仿制药。经过平均11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
- 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累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 在控制了患者基线特征后,仿制药组与原研药组在各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上相当(HRs接近1且95%置信区间包含1)
- 仿制药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更高,日均剂量、次均处方天数和药物覆盖率(PDC)均显著优于原研药组
这一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临床实践中与原研药具有治疗等效性,且患者用药依从性更好。
政策推动:仿制药标准不断提升
我国仿制药审批标准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将仿制药定义为“仿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仿制药的整体质量水平。
专家观点:细微差异源于工艺与晶型
尽管临床研究显示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相当,但在实际使用中,两者仍存在一些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药物晶型、制备工艺和辅料选择等方面的区别。
药物晶型是药物分子在固态中以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的晶体结构。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疗效。此外,为了控制成本,一些仿制药厂在制备工艺、生产设备和原研药不尽相同,采用的辅料来源、辅料种类和配比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仿药在口感、疗效等方面与原研药存在差异。
患者反馈:特殊场景下原研药更受信赖
在日常使用中,仿制药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危急病症、风险较高的手术治疗等特殊场景下,医生和患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原研药。这反映出在一些对药物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原研药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防止“一次性评价”,持续提升药品质量
一致性评价制度的实施,为仿制药确定了“参照系”,保障了大众的用药安全。但通过一致性评价只是仿制药上市的起点,一次达标,能否代表后续皆达标?随着过评药越来越多,关注仿制药过评之后的质量表现,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有制药行业人士在采访中透露,一些药品在通过一致性评价、进入集采之后,常常会以更改包装、改换辅料等方式来压降成本、提高利润。虽然这些变更也需要做验证实验,但是这种变更次数过多之后,对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影响值得关注。
为确保过评药的质量与疗效始终与原研药保持一致,避免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断推出相关措施。2023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先后发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现场检查指南》,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按照经批准的处方工艺合法合规地展开生产活动,并根据法律法规开展变更研究,谨慎评估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
总体而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优质仿制药在临床上可以替代原研药,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治疗危急重症时,医生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原研药以确保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