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善院士揭秘珠峰新高度:河流袭夺使其增高15-50米
王成善院士揭秘珠峰新高度:河流袭夺使其增高15-50米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揭示了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异常高度的成因。研究发现,约8.9万年前的一次河流袭夺事件,使珠峰增加了15-50米的高度,这一发现为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珠峰之巅:独特的地质奇观
珠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其地形险峻,呈巨型金字塔状,由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及多条山脊构成。山体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7260米,形成了壮观的冰塔林、冰崖等自然奇观。
研究突破:河流袭夺引发的隆升
王成善院士团队通过多年的野外科学考察,发现珠峰地区存在独特的科西河(Kosi River)流域。该流域的上游河段朋曲位于青藏高原,呈东西走向,而下游河段阿润河则切穿喜马拉雅山脉,呈南北走向。研究团队利用水力侵蚀模型与非线性反演方法,重建了古阿润河袭夺古朋曲的过程,发现这一事件发生在距今约8.9万年前。
河流袭夺:珠峰隆升的新机制
河流袭夺是指一条河流通过侵蚀“抢走”另一条河流的水流。袭夺发生后,袭夺点下游的河流因上游流域面积与流量增加而开始快速下切,最高下切速率可达12 mm/yr。这种下切不仅降低了河道的高程,还导致周围区域的岩石因均衡反弹而隆起。河流袭夺引发的均衡反弹可使珠峰的隆升速率增加0.2-0.5 mm/yr,使珠峰增加了15-50米的异常高度。
科学意义:理解造山带演变的新视角
尽管构造活动仍然是控制珠峰高度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揭示了河流袭夺导致山峰隆升的新机制。河流袭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他造山带中普遍存在,考虑其对山峰隆升的贡献,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全面地理解造山带演变与高峰形成过程。
文化与科学价值:珠峰研究的未来展望
珠峰不仅是一座自然地标,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科研意义。绒布寺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登山者的勇气。此外,珠峰地区保存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如吉隆县的三趾马化石群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王成善院士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珠峰高度变化的独特机制,也为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发现展示了地表过程如何影响世界最高峰,凸显了地球系统不同圈层复杂的相互作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进一步揭示珠峰及其周边地区的更多奥秘,以期进一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复杂机制和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