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丨自恋者会乐于助人吗?青少年钦佩型和竞争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科研成果丨自恋者会乐于助人吗?青少年钦佩型和竞争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自恋是否可以被分类?青少年群体中的不同自恋者在亲社会行为上也有差异性表现吗?其原因何在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推文,一起来看看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上的科研成果吧!
自恋的分类
自恋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负面的人格特质,被列为“暗黑三人格”之一(其他两者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
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恋其实分为不同亚型和层面。在“夸大型自恋”(grandiose narcissism)这种亚型中,又分为“钦佩型”和“竞争型”两个类型。这两种自恋类型都有彰显自己比其他人优越的特征,但这两者又侧重于不同方面,日常生活中采取的行为方式也不同,并且带来不同结果。
钦佩型自恋是指以展示自己的优越,获取他人的钦佩为动机的自恋类型。钦佩型自恋者往往表现为风趣幽默,自信,有学识,有魅力,喜欢通过展示自己资源与才华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优越,(至少从短期来看)深受异性的喜爱。
相对的,竞争型自恋者则无时无刻不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置于竞争之中,总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而使自己丧失优势地位。因此,竞争型自恋者往往表现出有防备心,斤斤计较,并时常出言贬低他人,他们试图通过打压他人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相对的优势地位。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钦佩型和竞争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有什么关系呢?亲社会行为往往伴随着风险与收益。亲社会行为的收益包括潜在的回馈与得到更多合作机会,得到受助者的感激与敬佩,获得自身心理上的能量与掌控感等。这些益处正是钦佩型自恋所向往和寻求的。
然而,亲社会行为还伴随着风险,例如遭到潜在的背叛,损失自己的资源,以及造成自己与他人相对能力与地位差异的缩小。而竞争型自恋或许更看重这些风险,不想与潜在竞争者分享自己的资源与知识,以便导致自己的相对优势下降。
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基本心理需要可以用来解释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能力感,关系性和自主性)是个体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心理养分。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内在就会充盈,感到自信自尊,并感到有丰富的能量和精力来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帮助他人。而当三种需要受挫或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表现为低自信,低自尊,并且需要将有限的能量优先满足自身的需求,而非关心他人。
因此,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受挫或许是影响钦佩型和竞争型自恋者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钦佩型自恋者因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得到了较高的满足,从而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而竞争型自恋者的基本心理需要受挫或未得到满足,从而消极影响亲社会行为。
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团队对1646名高中生(52%为女生,起始平均年龄15岁)开展了每年一次共计三次的纵向追踪研究,并采用交叉滞后模型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钦佩型和竞争型自恋、亲社会行为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
结果表明,两种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均存在双向关系:钦佩型自恋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点的亲社会行为,同样,亲社会行为也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点的钦佩型自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相对的,竞争型自恋负向预测下一个时间点的亲社会行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也反过来预测了更强的竞争型自恋倾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研究还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受挫在上述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钦佩型自恋通过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点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从而正向预测接下来的亲社会行为,形成纵向中介关系。竞争型自恋虽与下一个时间点的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关系不显著,但通过更高的亲社会行为预测更低基本心理需要受挫,从而预测更低的竞争型自恋,形成反向纵向中介。
本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钦佩型与竞争型自恋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截然相反的纵向预测关系,且以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或受挫为中介。
研究启示
本研究对教育有启示意义:教师或家长应当在青少年这个发展关键期正确引导他们人格的发展,鼓励青少年通过正确且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方式,表达与满足日益高涨的自我展示需求。有效且恰当的方式包括:帮助、指导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家长和老师也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为,以满足青少年内在对于自身能力感,自主性,和对他人的认可与肯定的需要。
通过良性的方式满足青少年自我展示的需求,不仅有助于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也有助于抑制青少年不健康的自恋倾向,例如贬低他人,与他人不正当竞争等,从而使“展示自我”与“帮助他人”实现共赢。
文献来源:
Lin, Z., Wong, N., Guo, Z., Kou, Y*., Fung, H. The Divergent and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rcissistic Admiration and Rivalr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J.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24-02111-6
参考文献:
Orth, U., Meier, L. L., Bühler, J. L., Dapp, L. C., Krauss, S., Messerli, D., & Robins, R. W. (2024). Effect size guidelines for cross-lagged effects.Psychological Methods, 29(2), 421–433.https://doi.org/10.1037/met000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