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展览馆:一座建筑,半部新中国展览史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20: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展览馆:一座建筑,半部新中国展览史

北京展览馆,这座矗立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建筑,以其独特的苏联式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展览业发展历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它不仅承载了中苏友谊的见证,更成为了北京西直门商圈的重要文化地标。

01

历史的见证者

1953年10月15日,北京展览馆正式破土动工。这座建筑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作为中苏友好关系的象征。1954年9月10日,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展览馆如期竣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馆名“苏联展览馆”,周恩来总理主持了开馆典礼。

开馆初期,这里举办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1954年10月2日,正值赫鲁晓夫访华期间,展览馆举办了首个展览——“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展出了11500余件展品。随后,“捷克斯洛伐克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日本商品展览会”等相继在这里举办,为新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经济和贸易交流平台。

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展览馆正式更名为“北京展览馆”。这一时期,北京展览馆逐渐成为展示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

02

建筑的艺术价值

北京展览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中国元素,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主楼呈“山”字形,左右对称,中央大厅顶部矗立着镏金尖塔,顶端镶嵌一颗巨大的红星。这种设计在当时极具标志性,并对中国后来的展览馆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馆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由12个展厅组成。建筑前设有巨大的喷水池,中央建筑上方的高塔上,塔尖上的红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侧由18根雕花立柱组成的弧形柱廊,更增添了建筑的庄重与典雅。

在建设过程中,还有一段关于红星吊装的趣闻。当时需要将几吨重的红星吊装到距地面103米的高空。丰台桥梁厂的老师傅们采用滑轮滚杠的土法吊装方案,最终成功完成任务。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红星受损,后来重新安装了一颗更轻的不锈钢框架红星,重750公斤,直径2.5米。

03

功能演变与时代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展览馆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如今的北京展览馆,不仅是举办各类展览、会议的核心场所,更是一个集餐饮、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北展剧场:北京重要的演出场所

北展剧场是北京客容量最大的专业演出剧场,始建于1954年,1959年加顶改建成室内剧场。舞台台口宽18米,面积400多平方米,共有43排2763个座位。自建成以来,这里一直是北京重要的演出场所,以举办大型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舞剧、演唱会和相声为主。

莫斯科餐厅:承载几代人的记忆

从北京展览馆西侧绕过北展报告厅,便可来到莫斯科餐厅。这家始建于1954年的餐厅,是北京首家对外开放的特级俄式西餐厅,被北京市民亲切地称为“老莫”。餐厅设有旋转门、大吊灯和青绿雕花铜柱,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

餐厅建成伊始,门口站有军区部队调来的警卫,厨房请苏联大厨烧制俄罗斯宫廷菜,餐具器皿均为银质,用餐时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等乐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悲怆》等古典音乐,前来就餐的顾客须凭票进入。1954年10月27日,中央民委在该餐厅宴请前来北京展览馆参观的达赖、班禅及西藏僧俗官员。1957年,朱德到莫斯科餐厅就餐,该餐厅的主厨王兆忠特意为朱德做了两个巨型糖花:克里姆林宫和天安门。

04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新时代,北京展览馆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它不仅继续发挥着展览功能,还积极引入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北京展览馆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涉及350余个品类,让观众在参观展览之余,还能“把博物馆带回家”。据统计,一年来,来北京展览馆看展的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过半,达到62.09%。为什么越来越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展览馆?北京展览馆的观众留言簿给出了答案。一名观众在参观后写道:“一国之展览馆,让一代又一代国人了解历史。”几名年轻观众在看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后,不约而同地先后写下“我爱中国”“我也爱中国”“我非常爱中国”。

北京展览馆,这座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建筑,如今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