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腊月廿三祭灶,小年福气满满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20: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腊月廿三祭灶,小年福气满满

腊月廿三,北方传统小年,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祭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供品,祭拜灶王爷,希望他在上天汇报时多多美言几句,带来一年的好运。除了祭灶,还有扫尘、吃灶糖等一系列充满年味的习俗,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方,都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来自传统的温暖和祝福吧!

01

祭灶习俗的历史渊源

祭灶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蜡祭(后来叫腊祭),主要祭祀的是灶神。灶神源自上古崇拜,位列“七祀”之一。《礼记·祭法》记载:“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这表明,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会在岁终腊祭时祭灶。

为何要祭灶?古人认为,对于所有神灵都需要敬畏。“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认为每年的十二月,是回报神灵的时候。如《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伊耆氏”就是神农氏,“索”就是索取、搜索、猎取,因而蜡祭就是从神农氏开始起,就在十二月把收获的食物和猎取的猎物奉献给神灵,从而予以回报。

02

祭灶习俗的文化内涵

最早的祭灶,是出于敬畏的目的,从祭祀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古人认为神灵无所不在,每个人的言行都受到神的监督。因而只有谨慎作为,真诚回报神灵,神自然知道。然而,到后来,随着经济力的发展,人们颠倒因果。成了只需要祭灶给予好的献祭,就会获得好的回报。这从祭品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最早的腊祭,是用肉和音乐以及美食等,其中肉的主要来源是狩猎的野兽和蓄养的家畜,然而耕牛是不允许的。正如《礼记·郊特性》:“帝牛不吉,以为稷牛。”由于耕牛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因而是不允许的。蜡祭只能选用猪、羊、鸡、鱼等家畜、狩猎的野兽或打捞的渔产等。然而到了汉代以后,祭灶的肉食多用黄羊,这又是为何?

至于为何用黄羊?本来和古代祭祀的季节有关。《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意思是:蜡祭是对神灵仁至义尽的敬畏。而蜡祭是冬季,万物肃杀,草木枯黄,黄色为主调,因而身穿黄色衣裳进行祭祀。于是人们在选择祭祀用的动物时,尽量选择和季节相适应的颜色,因而在用野兽的时候,多选用黄羊。

后来人们把黄羊进行演绎,说祭灶用黄羊可以带来好运,因而成了风俗。这在东晋小说家干宝创作的志怪小说《搜神记·阴子方祀灶》中有记录。原文浅显易懂:“汉宣帝时,南阳阴子方者,性至孝,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尝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数十。故后子孙尝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故事中阴子方致富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其非常孝顺,因而得到灶神的福报。没想到人们颠倒因果,认为祭祀黄羊可以飞黄腾达。于是后来祭灶用黄羊成为习俗,一直到了清代。如在清人富察敦宗的《燕京岁时记》有:“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

03

祭灶习俗的地域差异

祭灶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北方将腊月廿三或廿四称为“过小年”,南方则无此说法。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将除夕前一晚称为“小年夜”。北方祭灶吃饺子,南方则吃“谢灶团子”。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历史演变有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时南北都是腊月廿四祭灶。到了清代,由于雍正帝在坤宁宫祀神时将灶王爷一并祭祀,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而南方仍遵旧习。

04

现代祭灶习俗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灶习俗也在悄然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祭品的转变:古代祭灶多用肉食(如黄羊),现代则多用糖果(如关东糖)。

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古代祭灶强调对神灵的敬畏,而现代祭灶则更注重祈求好运。糖瓜等甜食的使用,从最初的美味供品演变为“封住灶王爷的嘴”的象征。

尽管祭灶习俗在形式和内涵上发生了变化,但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却始终未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祭灶习俗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