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最新指南:这样吃能有效降低体内嘌呤
国家卫健委最新指南:这样吃能有效降低体内嘌呤
2018-2019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14%,痛风患病率为0.86%~2.20%,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面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4年发布了《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为公众提供了权威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
饮食调整是关键
限制嘌呤摄入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病理基础,而嘌呤代谢障碍是其主要诱因。因此,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是饮食调整的首要原则。指南建议,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应严格控制膳食中嘌呤含量,以低嘌呤膳食为主。
- 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肝、肾、心等)、浓肉汤、海鲜(尤其是沙丁鱼、凤尾鱼等)
- 适量食用:瘦肉、家禽(去皮)、豆制品(豆腐、豆浆等)
- 放心食用:鸡蛋、牛奶等乳制品
均衡膳食结构
指南强调,无论高尿酸血症还是痛风人群,均应在食物多样、均衡营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膳食调整。每天应保证谷薯类、蔬菜和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和坚果的摄入,食物品种每天应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
- 碳水化合物: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全谷物占比不低于30%
- 蛋白质: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制品、鸡蛋、豆制品
- 脂肪:控制总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控制果糖摄入
果糖可诱发代谢异常,增加尿酸生成。应限制含糖饮料、鲜榨果汁、果脯蜜饯等高果糖食品的摄入。虽然水果中含有果糖,但其维生素C、黄酮、多酚等营养成分对降低尿酸有益,因此建议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
科学烹饪方式
合理的食物烹饪和加工方式对于控制血尿酸水平至关重要。推荐采用少盐少油的烹饪方式,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5~30g。减少油炸、煎制、卤制等烹饪方式,肉类建议汆煮后食用,避免饮用肉汤。腊制、腌制或熏制的肉类不宜食用。
健康生活方式
足量饮水
定时、规律性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在心、肾功能正常情况下,每天应饮用2000~3000mL水,尽量维持每天尿量大于2000mL。推荐饮用白水、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避免过量饮用浓茶、浓咖啡及生冷饮品。
规律运动
超重肥胖会增加高尿酸血症人群发生痛风的风险,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建议18岁至64岁成年人将BMI控制在18.5~23.9,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控制在20.0~26.9。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选择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走路、骑自行车、太极拳、八段锦、游泳等,每周4~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痛风性关节炎期应减少或避免运动。
良好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痛风患者控制病情的必要条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应养成规律作息、劳逸结合的习惯。作息不规律会导致疲劳进一步加重,从而促使机体代谢产物堆积和内环境变化,进而增加痛风风险。
中医调理智慧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调理脾胃是痛风食养的关键。推荐食用白扁豆、玉米须、麦芽、山药、芡实、大枣、橘皮、山楂、五指毛桃、茯苓等食材。同时,选择和缓、少量、持续的运动方式,使筋骨舒展,脾胃得健。
此外,中医还强调因时制宜,根据四季特点调整饮食:
- 春季:起居应夜卧早起,适寒温,膳食清淡、爽口,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 夏季:暑热,食物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好,推荐吃丝瓜、冬瓜等,少吃海鲜、动物内脏、畜肉,少吃生冷。
- 秋季:起居应早卧早起,情志上要安定平和,少吃鱼、虾、螃蟹,推荐吃莲子、莲藕、荸荠、百合等甘凉、生津、润燥之品。
- 冬季:温补,居处宜保暖,注意御寒,膳食上控制火锅、烤串、肉汤等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性关节炎遇冷容易诱发,在气候冷热交替的秋冬、夏秋季节要注意保暖,夏季注意空调温度不要过低。
个性化建议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不同,因此在遵循指南建议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例如,有痛风发作病史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既往诱发痛风发作的食物。同时,建议在专业营养师或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通过科学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体内嘌呤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