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十三绝:你吃过几样?
老北京十三绝:你吃过几样?
老北京十三绝:你吃过几样?
从宫廷到街巷:十三绝的历史渊源
老北京十三绝,这十三种特色小吃,每一道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呈现,它们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从驴打滚的古老传统到炒肝的独特口感,每一种小吃都承载着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十三绝大揭秘:每一道都是故事
驴打滚:滚一身豆面,甜进心坎里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
艾窝窝:糯米团子的清真风味
艾窝窝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不仅北京人爱吃,一些南方人也爱吃。糯米粉包裹着核桃、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天然食材,营养丰富。
糖卷果:女性的滋补佳品
糖卷果是北京传统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它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清真节日食品,也是一道很好的滋补佳品。
豌豆黄:慈禧太后也爱的春季美味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故事里又和慈禧太后有关,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糖耳朵:形似耳朵的清真小吃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类,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糖火烧:三百年的缸炉烤制技艺
糖火烧是是满族传统小吃,因其制作时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北京人常吃的早点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大顺斋所创。
面茶:不用筷子勺子的特色小吃
面茶是一种老北京的传统小吃。面食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味道另说,讲究的是喝它的方法。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
焦圈:老北京人的早点搭档
焦圈是一种老北京传统的特色小吃,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北京人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焦圈是种古老的食品。
馓子麻花:制作工艺复杂的清真小吃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后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再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奶油炸糕:营养丰富的传统甜点
奶油炸糕是一道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主要制作材料是面粉,配料是鸡蛋液、香草粉、奶油,调料是白糖等。这道美食主要通过油炸的方法制作而成。
蛤蟆吐蜜:形似蛤蟆吐出蜜汁的烧饼
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姜丝排叉:带有姜味的特色小吃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食用时有鲜明的姜味而得名。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种。“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叫“咸排叉”,原料为面粉、苏打和盐。
炒肝:以煮代炒的特色早餐
炒肝是煮出来的,而煮的主要原料是肥肠和猪肝。肥肠是猪大肠又称肥肠(猪肠是用于输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强的韧性并不象猪肚那样厚和猪肺那样脆嫩;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毒物中转站解毒器官所以买回的鲜肝不要急于烹调应把肝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10分钟然后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亦可以在水中稍许放入一些白醋万不可过度否则也会影响猪肝的口感使之过嫩而失去原有的特点。
传统与现代:十三绝的新发展
尽管这些小吃历史悠久,但它们并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在现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许多传统小吃已经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的招牌产品,比如全聚德的烤鸭、便宜坊的糖火烧等。同时,一些小吃也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
结语:十三绝的文化价值
老北京十三绝,这十三种特色小吃,每一道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呈现,它们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在品尝这些美食的同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到古都北京的繁华与变迁。这些小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