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益生菌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消化系统疾病到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再到儿童整体健康的维护,益生菌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儿科学术大会上,多位专家就益生菌在儿童健康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证实了其重要性。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益生菌是治疗儿童腹泻的常用药物。其中,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被广泛使用。对于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已被临床试验证实有效。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鼠李糖乳酸杆菌是预防AAD效果最好的菌株,干酪乳酸杆菌则在降低艰难梭菌感染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组合菌株并不优于单一菌株。
功能性便秘: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菌株对改善儿童便秘有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在改善腹痛和厌食方面优于乳果糖单药治疗。
乳糖不耐受: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被推荐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可降低胆红素浓度,缩短黄疸持续时间。
喂养不耐受:鼠李糖杆菌、乳酸双歧杆菌等菌株被推荐用于改善喂养不耐受。但需注意,在早产儿中使用时需权衡风险和获益。
过敏性疾病
短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等菌株在减轻儿童炎症和过敏反应方面效果显著。研究显示,合理补充这些益生菌菌株可以预防儿童特应性皮炎,改善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
剂量和疗程:不同疾病和年龄的儿童需要不同的剂量。例如,布拉氏酵母菌推荐每日剂量不少于250mg,但不超过500mg,疗程为7-21天。
使用方法:益生菌制剂应用40度以下的温水冲服,建议餐后半小时服用。与含有吸附作用的药物(如蒙脱石)和抗生素需间隔两小时服用。
特殊人群:新生儿和早产儿使用需谨慎,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建议使用益生菌。
最新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发现,益生菌与母乳低聚糖(HMO)的组合在改善儿童健康方面展现出新的潜力。例如,2’-岩藻糖基乳糖(2’-FL)可帮助降低湿疹不良事件报道,且安全性良好。此外,特定的益生菌菌株组合在预防和治疗儿童疾病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然而,家长在使用益生菌产品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菌株和剂量,以确保安全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