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技术变革,这些职业最吃香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10: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技术变革,这些职业最吃香

2025年,随着技术变革的加速推进,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量子计算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这些前沿科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重塑着职业版图。

01

技术变革的主要趋势

AI代理走向“舞台中央”

步入2025年,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诸多进展中,最受瞩目的,非AI代理莫属。AI代理,指那些能够替人类进行逻辑推理并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美国OpenAI公司坚信,AI代理将在2025年占据主流地位。该公司首席产品官凯文·韦尔表示,他们期待与AI的互动能像与真人互动一样自然流畅。

在OpenAI的演示中,一个AI代理的应用实例生动展示了其潜力:用户与AI系统对话,让其帮忙在当地购买某种产品,比如草莓。AI代理随即给商家打电话订购草莓,并根据用户的指示调整购买数量和价格。目前,AI代理已经成为科技公司竞争的最新前沿。微软、赛富时等公司纷纷将AI代理作为其AI计划的核心部分推出。

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奔涌

在2025年,科学家还将进一步挖掘生物技术的潜力,促进人类健康、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前沿技术将进一步成熟,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基因编辑技术有望为肌肉萎缩、囊性纤维化和镰状细胞性贫血等遗传顽疾和癌症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除了在医疗保健领域“大显身手”,生物技术突破也将助力农业增产增收,推动抗病害、气候适应性作物的研发,为全球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实验室培育的肉类品种也将日益丰富,成为传统肉类生产的绿色替代品。

量子计算或迎重要节点

今年6月,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2025年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国际年,以纪念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量子计算凭借其并行计算速度快、存储数据能力强等核心优势,成为突破经典计算极限的重要技术。

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量子计算将彻底改变许多领域,包括气候建模、材料发现、基因组学、清洁能源和加密等。更有人认为,量子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将深刻推动AI技术的进步,因为量子算法能以惊人速度处理自然语言、自动驾驶和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的海量数据。

02

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变化

制造业领跑,计算机跌落

装备制造业、能源和基建三大领域依然领跑。传统工学类专业,尤其是能动类和电气类,继续保持在前两位。老专业遇上热火朝天的人工智能,又焕发出新生命。毕竟从根儿上来说,AI最离不开的其实是能源和电力,以能动大类下的一级学科,工程热物理为例,不光能给手机、空调、卫星、芯片散热,AI数据中心的散热也得靠它。

对于制造业来说,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也直接为机械类毕业生创造了新机遇。机械大类的就业整体排名上升到了第4位,而且机械类的收入增长直接拿下第一。我们再细化到专业上,就业排名前50的专业里,机械类就有7个。落实到就业行业里,类似电子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这类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它们的薪资水平也相当可观。

2023届电子电气设备毕业生的月收入是7153,反超信息技术位列第一;交通运输设备的月收入持续增长,位列第三。同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这两类制造业的薪资涨幅也拿下前两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涨幅150%,显然得益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就业稳定性和质量上赢得很全面。

但不是所有工学类专业都这么抢手,有两个工学类的就业落实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类和计算机类。建筑类很明显受房地产行业影响,缓慢下滑的趋势还在进行。下降最明显的是计算机类,直接进了倒数,原因很简单:供过于求。

根据阳光高考的数据,截止去年年底,全国有986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专业,其中非重点院校的扩招幅度尤其大。毕竟,这类院校只有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才能在招生时,和热门院校打擂台。结果就是,2022年计算机类的毕业人数,占到整个工科的四分之一,是2019年的1.6倍;而2022年计算机类的在读人数有177万,位列工科第一。

和定向放水相对的,是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饱和以及薪资涨幅下降,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满足度,要低于本科平均水平(89%)。除了教学结构问题,也和21、22、23,这疫情三届共有的实践不足情况相关。

单就计算机类毕业生来说,不光求职难度上升,就业质量还下滑了。所以这个曾经的香饽饽,要一直走下坡路了吗?别着急,好听的话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从绝对收入数值和长期发展来看,计算机类仍然不能小觑,毕业后半年、三年、五年的月收入持续领先。

计算机行业绝对数值的稳定,来自经济发展的要求。上世纪美国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有人给它起名叫SBTC效应(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全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用来解释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说白了就是高技能人才更吃香,但前提是,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得完成对接,如果二者衔接不好,就会出现人才供给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小的状态。

总体上,拥有30个专业类目的工科大类,依旧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也更容易受国际局势影响。众所周知,美国大选已经出结果,川普接下来的贸易保守主义主张,有可能会继续增加制造业出口的运营成本,接下来需要准备好面对连带冲击的,还有出口大类,同时也是容易被高关税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就未来四年来说,我们已经能窥见就业市场的大方向:国内高端制造业,未来势必会更依赖国产替代。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和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掌握高端技术和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前面提到的SBTC效应(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还会继续,中高端技术行业的技能溢价还会进一步提升。

文科都是“服务业”?

聊完了工科,我们来看看每次就业数据中的“隐形人群”文科生。文科类,就业落实率在平均线以上的只有五个: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教育学类、社会学类、历史学类。除了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电子商务和教育行业,分散程度很高,总体上分为三类:和钱打交道、和人打交道、和内容打交道。财务、人事、行政三类职业占大头,就业行业虽然多元,但服务类岗位确实占比很高。

在毕业起始薪资、三年薪资、五年薪资的榜单中,除了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经管类,其他文科类专业也是排名倒数,文科“服务业”就业难的情况,从数据上看,确实比想象中还要惨淡。但也有反转,就是就业满意度。2023届毕业半年,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法学和医学,都是80%。不难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专业性很强,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我们拉长时间轴再看,毕业后五年,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三甲都是文科门类。细化到专业上,文学和教育学的就业满意度高达85%。这类专业的共性就在于,在长期职业生涯中,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满足感,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艺术领域,能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按照马斯洛需求的说法,就是这类职业达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更高。一份工作是否能让你持续产生快乐,也是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然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未来还有一个重大挑战,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当前,无论哪个榜单总结,AI崛起后首当其冲受影响的,看起来都是文科类专业:笔译、剧作家、会计……无一幸免。我们抛开专业,深究一下这些行业特性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是高成长性、慢思考的工作。也就是说,一个工作越是调用了人类引以为豪的思考能力,越有可能被AI替代。反倒是那些不大需要高学历,工资没那么高的蓝领职业,AI替代率要更低。

所以替代率高低并不取决于文科、理科、工科这些门类,而是发生在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组能力上。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类毕业生要如何应对未来的AI时代呢?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互联网每杀死一个职位,就会制造2.6个新职位,在人工智能这个新技术领域同样适用。

目前,大模型热潮散去,AI应用落地迫在眉睫,让高层次的人才参与AI发展进程才是大趋势。一方面,拥有金融、教育、法学这类背景的文科毕业生,可以更好地给垂类大模型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独属于人的创作、共情能力,机器无法替代,而这也是文科生的优势所在。

03

新兴职业的具体案例

2024年,有19个新职业“入编”,包括但不限于:

  • AI训练师:负责训练和优化AI模型的专业人员
  • 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在虚拟环境中创建和维护实体系统的数字副本
  • 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和维护虚拟现实系统
  • 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维护工业视觉检测系统
  •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这些新兴职业反映了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方式转变。例如,AI训练师的出现,说明AI系统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训练和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04

应对技术变革的建议

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变迁,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1. 终身学习:技术变革速度加快,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新技能。例如,传统制造业工人需要掌握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操作技能。

  2. 跨学科能力培养:未来就业市场更看重跨学科能力。例如,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结合产生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3. 政策调整: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转型。例如,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

  4. 企业创新:企业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创造更多高技能工作岗位。例如,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管理、研发岗位。

2025年,技术变革将继续加速,带来职业版图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积极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