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如何智斗美军坦克?
志愿军如何智斗美军坦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对美军坦克的绝对优势,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志愿军不仅利用地形优势和灵活战术,如“泰山压顶”等土办法,成功击毁了不少美军坦克,还在战斗中缴获并仿制了巴祖卡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逐步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这段历史不仅是志愿军英勇作战的见证,也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马良山反击战:智慧与勇气的典范
1951年11月4日至7日,志愿军在马良山反击战中展现了对抗美军坦克的智慧和勇气。马良山位于朝鲜的九化里东北,主峰海拔317米,是临津江以西的重要制高点。英军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在此构建了以地堡为骨干的环形防御阵地,前沿阵地架设40米纵深的铁丝网和混合雷场,形成了空、炮、坦相互配合的立体防御体系。
志愿军第64军军长曾思玉全面分析敌情后,决定放弃小规模反击,转而进行一场大规模反击作战。在战前准备阶段,志愿军进行了充分的侦察和演练,同时构筑了5个步兵连的屯兵洞和11公里的交通壕,为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作战过程中,志愿军采取了伪装隐蔽和行动突然的策略。11月3日夜间,志愿军利用炮火噪音掩护,将坦克秘密部署至敌前沿。4日15时,志愿军选择在敌机返航间隙发起进攻,利用英军畏惧夜战的心理,一反常态地选择白天进攻,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在火力支援方面,志愿军集中了57门火炮和10辆坦克,对敌方工事和防御要点实施了30分钟的突然射击,命中率达90%以上。随后,志愿军采取“间歇动作”战术,通过两次猛烈的火力急袭,迫使英军反复进出隐蔽工事,暴露了残存的火力点和暗堡位置。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在炮兵掩护下,对敌军残存火力点实施精确射击,基本瘫痪了敌军防御工事。
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击,采取正面牵制、侧翼攻击、分割包围、断敌退路的战法,迅速对敌纵深要害目标实施强攻。在攻占阵地后,志愿军连夜调整部署,组织火力,补充粮弹,抢修工事,成功击退了英军的多次反扑。
步兵反坦克武器:土办法显神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主要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来对付美军的坦克。这些武器主要包括巴祖卡火箭筒、炸药包、爆破筒和反坦克地雷等。
巴祖卡火箭筒是志愿军缴获的美军装备,效果最好,可以在100米左右距离摧毁敌军坦克。志愿军在抗日战争后期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了约2000个巴祖卡火箭筒,经过修修补补,有1000多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投入使用。虽然数量有限,但这种远距离作战武器不仅能够有效击毁敌军坦克,还能保护士兵的安全。
炸药包和爆破筒虽然威力大,但需要士兵靠近坦克使用,危险性较高。反坦克地雷则充分利用了朝鲜地形多山、山路崎岖的特点,通过在固定路线埋设地雷,击毁了大量美军坦克。
据统计,在前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使用步兵反坦克武器共击毁敌坦克396辆,而火炮击毁的敌军坦克为139辆,合计535辆。这种作战方式虽然效果显著,但牺牲也很大,每炸掉一辆敌军坦克,志愿军往往要损失一个班甚至更多的士兵。
缴获与仿制:增强反坦克能力
志愿军在战争中缴获并使用了大量美军武器,包括M1式155毫米榴弹炮、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等。这些武器在上甘岭战役等重要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苏联援助的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也逐渐增强了志愿军的反坦克能力。例如,苏联造BM-13火箭炮(“喀秋莎”)在上甘岭战役中大显神威,据美国媒体报道,美韩军与志愿军伤亡比例达到2.3:1,而美韩军伤亡有70%是志愿军炮火杀伤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喀秋莎”火箭炮造成的。
总结:智慧与勇气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装备劣势下,通过智慧、勇气和灵活战术,成功对抗美军坦克,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坚韧精神。从马良山反击战的诸兵种协同作战,到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巧妙运用,再到缴获和仿制美军武器,志愿军逐步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