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振东退出世界排名之后,商业价值不降反升,背后原因何在?
樊振东退出世界排名之后,商业价值不降反升,背后原因何在?
樊振东在退出世界排名后,商业价值不降反升,吸引了多个品牌方的关注。其中原因包括舆论压力导致饭圈经济风险激增,以及樊振东非赛场热度终究不能持久。然而,樊振东的商业热度有望在春节后的亚洲杯、新加坡大满贯和5月的多哈世锦赛期间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队男线惨败可能为樊振东带来另一波热度。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也许会有一种被樊振东刷屏了的感觉,而且还不是赛场新闻,大多都是商务新闻。
比如昨天就有新闻通稿,称樊振东已经抵达米兰,即将作为阿玛尼的品牌挚友,出席国际四大著名时装周之一的米兰时装周大秀。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看过去一年与樊振东有关的商务新闻,不难发现,在巴黎奥运会前,他手握的商业代言大多是伊利、安踏这样的中国国民品牌,国际品牌倒是有一个跨界的英国毛绒玩具Jellycat,以及乒乓相关垂直领域的日本蝴蝶球拍。
而在奥运会夺冠之后,他的代言里增加了偏小资的品牌喜茶和轻奢旅行箱日默瓦。
如果说,奥运会夺冠导致的商业价值提升算是比较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显得比较有趣了——自从12月27日樊振东宣布退出世界排名之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就接连获得了三个商务品牌的邀请,分别是小米手机的代言、MLB美职棒大联盟的中国区荣耀大使,以及凯迪拉克品牌代言。
要知道,樊振东宣布退出世界排名这一行为,不仅是宣告着自己退出了WTT,更是基本相当于变相地宣布暂时不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而众所周知,在当前的乒乓球项目里,离开了WTT系列赛和ITTF的三大赛,就只能打打国内乒超、全运会和全锦赛了,而两边之间的商业价值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现在,游离在国家队之外的樊振东,居然反倒成了品牌方的香饽饽,这其中原因何在?
01 舆论压力导致饭圈经济风险激增
在笔者此前的文章当中,大家多少也应该了解到,现在的国乒与饭圈之间的关系略有那么一些复杂——既依赖饭圈经济来提高选手收入,同时也因为饭圈的侵袭弄得风气不是太好,比如奥运会上著名的竖中指啦,还有这次乒超赛场上一些争议球,最后也变成了饭圈互撕,确实有点乌烟瘴气,让很多正常的观众、以及圈外的泛体育迷都感到非常不满。
然而,大家也应该察觉到了,最近的风向是有那么一些变化,体育总局那边对待饭圈的容忍度看上去是越来越低,半年来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责令整改风气。
就在上周,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的不少选手,在微博的粉丝群都已经解散掉了,这个事情甚至还上了热搜。
一方面固然是响应总局的号召,另一方面,多少也有避风头的意思——因为体育饭圈现在的整体口碑真的很差,大家都不太想沾边。
一个很典型的事情就是,一个月前的某次可口可乐商业活动,王楚钦被现场高管推离C位(最显眼的中心位置),示意他把位置让给娱乐圈的当红小生杨洋,然后这个事情引来了王楚钦粉丝的愤怒,并要求可口可乐道歉。
老实说,如果是传统的乒乓球粉丝或者泛体育迷,恐怕很难理解为何要纠结于站C位,但饭圈就是有这种“哥哥只要专注赛场,其他东西我们来帮他争”的轴劲儿——这种粘性引导得好,就是潜在用户群体;引导得不好,那就是网络舆论的爆炸源头,很容易对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这次巴黎奥运会,伊利因为工作人员的大意,提前放出了庆祝孙颖莎夺冠的物料——本来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大家笑一笑就过去了,但偏偏奥运会决赛有场外观众搞出了竖中指事件,做低了孙颖莎的形象,连带让伊利的这次失误操作变成了网络群嘲的对象,在品牌宣传上真是亏到姥姥家了。
所以,一些营销路子比较传统、更在意品牌长远发展价值的企业,在现在这种舆论风向里,宁可不吃饭圈的流量,也要主动避开风险,去选择一些形象上更为“纯粹”的运动员——而一直以来非常坚决主动和饭圈进行切割的樊振东,就成为了最好的人选。
而且这些品牌的宣传文案也是话里带话,令人浮想联翩。
比如凯迪拉克的代言文案是:“凭实力征服,怀热爱前行,莫问前路,尽是坦途。”
小米的代言文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都是靠着樊振东的反抗者形象,顺势做了一波反向营销,拉到了不少路人的好感。
02 非赛场热度终究不能持久
近期樊振东的热度,不外乎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者来说,奥运会刚刚结束,他作为男单冠军,而且是独守全区、还留下了“极限逆转张本智和”名场面的冠军,以及传奇的全满贯经历,就足以让他的商业热度持续高涨,支撑个大半年完全没有问题。
二者来说,国乒男线在离了樊振东之后,确实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而樊振东与队内某些团体之间不可言说的复杂关系,也让樊振东“退出国家队但不退役”的做法和“樊振东退出世界排名”的这一事件一起,热度持续发酵——以至于凯迪拉克本来打算在樊振东生日才官宣合作的,都因为这事强行把官宣提前了,足见热度流量之盛。
三者来说,奥运会结束之后的大赛空窗期里,除了福冈的年终总决赛算得上是“大事件”之外,乒坛里剩下的热度最大的事件,一是WTT的不合理规则引发讨论,二是乒超开战,而正好两者都和樊振东有关。
然而对于樊振东来说,这种反抗者形象所造就的商业热度,始终是有时限的,一名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到赛场成绩上来。
比如苏炳添,在2021年跑出石破天惊的9秒83之后,商业价值一度爆炸,但到了2022年,苏炳添因病淡出赛场之后,商业价值也随之沉寂。
又比如陈梦,同樊振东一样是世界冠军,一样是饭圈受害者的形象,却因为始终没有回归赛场,也没有网络热点事件助力,尽管和樊振东一起退出了世界排名,但在商业热度这一块,却始终不温不火。
可以说,如果樊振东持续缺席后续的WTT和国家队比赛,他的商业热度必然会持续下降——营销说到底还是靠讲故事,但你要是连素材都没有,营销方总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在春节之后,乒乓球这边也将会迎来亚洲杯、新加坡大满贯,以及分量最重的,5月的多哈世锦赛——赛事和参赛选手本身的热度,终究会覆盖掉此前樊振东的热度。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中国队男线这边惨败,又反向给樊振东做一波热度——尽管我们并不是很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当然,更好的情况就是樊振东选择重新回到国家队,但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