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医保改革后,这1类人看病更难了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04: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医保改革后,这1类人看病更难了

医保DRG改革后,一些罕见病患者发现自己的用药量被削减,自费负担加重。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DRG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本文将深入探讨DRG改革的原理、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那些被推出门的「赔钱病人」》。

老王的儿子得了一种叫做PID(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罕见病,病人的身体器官会反复感染,而丙球是抗感染的「续命药」。

按照老王儿子的体重(注射的剂量与体重相关),每次需要打12瓶;这次来医院,只给了老王6瓶药。

于是,老王在病友群里问「医院只给了一半的用量,剩下一半要我们去外面买。医生说,现在医保政策改了,你们那边也这样吗?」

群里的病友很快回复到:这是DRG打包付费执行了,咱们这个病,每个月就6瓶丙球,多的要自费。

看到这些讨论,老王感到困惑:医保DRG改革,为啥自己花的钱更多了呢?

DRG支付方式改革的原理

DRG指的是医保给医院付钱的方式,目的是控费。它起源于美国(Diagonsis Related Groups),翻译过来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原来的医保计算方式下,治病的每种药、每种检查、每种手术的价格费用都由个人和医保来承担,该花的、不该花的不好区分。医疗报销上不封顶,医保开支压力山大。

现在呢,同一个病种,同样的严重程度,医保给医院定了个预算,超支的部分,医院自己贴钱;有结余的,医院可以自己留着花。

来看开头的故事——

老王的儿子小王所患的PID,医保局支付标准是6000元左右。小王要打的丙球一瓶就要600多元,再去掉必需的住院费、检查费等;在这个支付标准下,医院只能给小王开出6瓶丙球;

一旦超过标准,医院就要自己承担患者的治疗费用,而医院又会算到每个科室、每个医生的头上;最后就演变成,医生治疗时得精打细算着来。

一句话,DRG模式下,医院要盈亏自负了。

*除了DRG,我们还原创设计了一套DIP(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目前采用的是DRG与DIP并行的医保支付方式。

实操中像进口的高价药品、癌症的特效药、住院天数等,医生都得考虑「额度问题」。

DRG对普通人有何影响

再来仔细说说,DRG对普通人有啥影响?

先上个结论,对于普通人来说,小毛病还好,「打包价」足够用了;可一旦发生危重症,那么自费的压力不可小觑。

为什么呢?

咱们想个很现实的情况:

虽然每类病种给了一个相应的预算范围,但对于非常复杂、危重的情况,医疗花销是难以估计的。

如果最后花的钱超过了一开始设定的「打包价」,医院或者医生就要贴钱给病人看病。

另外,DRG是会调整的。

比如说,今年给肝炎1万元的额度,医院和医生因为有这条预算红线,严格把控治疗费用的上限(尽量让大多数病人的花费都控制在额度以内)。

那么明年在DRG计算时,参考上一年的治疗费用,很有可能会使上限额度进一步下调。

就有可能出现医院和医生为了尽量避免贴钱,「挑选」病人进行治疗,大病患者的就医之路或许会艰难不少。

那么,有没有稍微折中点的办法,至少能让医生给咱们踏踏实实看病?

有的。

让医生开药/器材,你去外面买。

因为医院为了控制成本,会让更多人去医院外自费买药。比如老王这样自费拿药,住满15天不得不转院的案例。

这样一来,本来咱们以为医保能报销的贵价药,得去院外不报销的地方开,花的钱只多不少,而且还得绕一道。

这就是我们之前谈过的一个话题:为什么有些特殊药品(一般是癌症用药)进了医保反而买不到了。

因为药占比,每一类疾病,每一家医院,每一个科室,分到的额度都是不一样的;治疗费用超了,就得责任人掏钱垫了。

所以,医院为了控制成本,会让更多人去医院外自费买药。既然如此,为啥国家要推行这个DRG医保改革?

DRG改革的必要性和最新进展

大概率是因为医保基金也不宽裕了,从人口结构就能倒推出,交医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医保基金还有很大的缺口。

这时候,把病种分类、每一类给个参考的预算,让医院盈亏自负,实际上就是在提醒医院和医生主动节省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医药和医疗耗材,减轻总体的医保压力。

因此,DRG改革势在必行。

2021年末,国家医保局关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提到:

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

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三年来,医保支付改革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统筹地区引入了DRG支付方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甘蔗没有两头甜」:

好的一方面是把医保基金花在刀刃上,增加医疗费用透明度,减少过度医疗、医保超支的问题;

还需完善的一方面是重病、难病患者医疗费容易超支,个人自费部分压力增大。

不过,昨天国家医保局,在北京召开了「DRG/DIP2.0版」新闻发布会。

「DRG/DIP2.0版」你可以看成是第一版的「补丁方案」,新规对我们有两个利好:

1.为保障复杂危重病例充分治疗、支持新药新技术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特例单议数量原则上为 DRG 出院总病例的 5% 或 DIP 出院总病例的5‰。

也就是说重病、难病还得治,不能因为DRG分组的费用限制影响正常的救治;对于这类患者可以申请「特例单议」,原则上不超过总病例的5%。

去年有位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声:

自己一个月门诊看了400多个病人,开了80台手术,工资奖金加起来4万出头,而因为一个患者费用超标,根据医保DRG,多出来的一万四千元医疗费全部从他工资里扣。

一时间,引起很多网友「打抱不平」,这钱无论谁出,都轮不到医生出吧?

第一版DRG的确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超过DRG支付上限,需要院方、科室、主治医师团队摊派治疗费用;这样做,不免有点「驱逐良币」了。

所以在「DRG/DIP2.0」中,这个bug被修复了:

2.不得将 DRG/DIP 支付标准作为限额,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与绩效分配指标挂钩。

也就是说,医生至少在救治过程中,不用担心自己「付费上班」了。

由于2.0方案刚刚提出,以后在实操中又会发生怎样的案例,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从官方的表态上我们至少能获取两点信息:

一是,DRG/DIP改革,坚决落实;必须走「医疗体系透明化」的道路。

二是,不会放弃危重患者;「医保支付标准」会根据现实要求修正。

改革中的应对建议

改革是一个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修复、调整、获取平衡的过程。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一些人更早「触壁」:比如开头像「老王儿子」一样的慢性病患者,比如「付费上班」的良心医生。

大部分朋友目前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医保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在使用时出现了若干疑问。

这里有三点建议可以给到大家。

1)医保依然具有性价比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医保依然是我们最低成本获得医疗保障的基本盘;

建议大家人人都买,如果买不了职工医保,就买城乡居民医保。

2)适应分级诊疗

之前,有啥不舒服我习惯性地往大三甲医院跑,常常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也跟朋友调侃过上海的医疗资源是紧张;放我们老家小城市,一个缺钙的问题,医生都能聊半个小时。

后来发现家门口的二甲医院、甚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的小毛小病都能看,不仅费用更低,而且人少、效率高;就医体验反而比三甲还好,从此「真香」了。

其实DRG政策在美国落地时,分级诊疗的方法给大医院缓解了不少压力;大多数基础病、常见病,大家可以优先考虑去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县医院)就诊。

3)买商业医疗险

医保DRG改革之后,买商业医疗险的思路跟之前不一样了。

之前是作为基础医保的补充,建议大家买「便宜大碗」的百万医疗险,用最便宜的方式兜住最大的风险。

一般来说,百万医疗险的使用,有两个限制:一是社保报销后,二是需要住院。

如果想要不受DRG的约束,不用担心费用超标的问题,那么在投保时可以用「无社保身份」购买;不过,这样做,保费通常会翻倍。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买含公立医院特需、国际、vip部和部分私立医院的中高端医疗险,这一类保险对于重大疾病的药品耗材,报销会更宽松。

问题会慢慢解决,医保、医院、患者会取得到一个平衡;在变化中,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准备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预案。

最后附上一张总结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