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程应镠与燕京大学的文学传奇

创作时间:
2025-01-22 21:33: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程应镠与燕京大学的文学传奇

程应镠,这位出生于江西新建的官宦世家子弟,早年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便展露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不仅投身于学生运动和文坛活动,还积极参与抗战文学创作,用笔记录下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晚清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01

燕京大学时期的文学活动

1935年秋,程应镠考入燕京大学,正值民族危亡之际。由美国主办的燕京大学,校园氛围相对宽松,学生文学社团与艺文刊物蓬勃多元。他既忧心时局,又醉心文学,同时投身于学生运动与文坛活动。正如他在《略论燕园文坛》里说:“跟着伟大的一二·九运动,燕园作家坚强地踏上了民族抗战的路。”

程应镠的文学创作始于1936年,作品不时登上燕园与平津的文学报刊。他先后用过徐芳、流金、沈思、旒珍、仲思、况自等笔名,流金用得最多,也最为人知。每个文学青年都做过诗人的梦,他也最先以新诗而知名燕园。

1936年初,程应镠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参与救亡活动同时,也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燕园近五十名文艺青年成立“一二·九文艺社”,他作为负责人主持社刊《青年作家》。为争取名作家加持,他作为代表往谒仰慕已久的沈从文,从此维持了终生的友谊。《青年作家》聘请沈从文、萧乾、林徽因、陆志韦、陈梦家、闻一多、曹靖华、孙席珍、杨刚、齐同(高滔)、谢冰心、郭绍虞等三十人为特邀撰述人,沈从文为创刊号撰写了《对于这新刊诞生的颂词》。

这年春夏之际,程应镠与同学王名衡(笔名天蓝)筹建“大学艺文社”,社员均为燕京大学等北平诸高校与浙江大学的学生。5月1日创刊《大学艺文》,仅出一卷二期即因经费而终刊。

这年夏天,清华大学创建北方文学社,程应镠代表燕京大学“一二·九文艺社”与“大学艺文社”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在燕大订交而后来知名的作家有宋奇(即宋淇)与天蓝等。1937年2月,他邀集宋奇、夏得齐(即周游)与葛力在《燕京新闻》上创办《四人行》专栏,每月一期,由四位加盟者轮值编辑。专栏共出四期,另出三期增刊,因抗战爆发而中断;他编了第二期与5月的散文增刊。

程应镠有《略论燕园文坛》,对燕园文学作鸟瞰性评论,最后疾呼:“把眼睛看一看。世界,人物,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从事文学的人,绝不难找出自己所应走的路。我们需要真实的作品。”他在《对作家间新的运动的一种看法》里揭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以真实的事作骨干,而寄以作者自己的理想,心匠独运,成而为文,这类作品,我们似嫌太少,而我们所需要的却是这一类。”

燕园时期是程应镠文学生涯的发轫期。他怀揣着作家梦,尝试各种文体,以故乡旧事与个人感怀为中心,以散文与小说为主打。小说《秋收》《荷姑》《吃新》《扫墓》都取材于故乡见闻,颇有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韵味;其中《玉石井的风波》传奇而凄美,初具自己的特色。他感悟到文学应该关心民族的命运,也有类似《从北平到百灵庙》那样报道察绥抗战将士的成功之作。但燕园文学毕竟只是他的啼声初试,可借其诗句“尚余春梦足清谈”作为概括。

02

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1937年的卢沟桥炮声,让程应镠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这年,他颠沛流离,在武汉大学借读期间与赵荣声、刘毓衡(即陈其五)创办了名为《活报》的刊物,将文学活动与抗战烽火自觉联系起来。12月,他北上山西,进入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任宣传员,负责编印战地油印报,同时在汉口《大公报》副刊上发表关于八路军的报道、散文与小说。1938年夏初,他前往延安,随即奉命南赴武汉,办理火线通讯社登记事宜。待命期间,他结识了臧克家。

南下流亡,山西抗敌,延安行历,闾里闻见,程应镠的文学创作刻画了国难当头时的社会众生相。他写了《流亡之一页》《陕行杂记》与敌后抗日、故乡蒙难等系列作品,以《汾水的西岸》《夜行》《黑夜的游龙》《姑射山中的风雪》等报道最具社会影响。1938年3月13日,《大公报》记者陈纪滢有《寄文艺战友——流金》,对他的战地报道大为推许:“姑射山中行军的一段很雄壮,这也是你个人历史创造的首页,我盼望从这页起,一页比一页好,不再写姑射山,汾水,风陵渡!而重写吕梁山,平型关!”

创办火线通讯社受阻,程应镠间关赴滇,继续入读西南联大。联大学习之余,他与徐高阮、丁则良等创办了壁报《大学论坛》,作为论政论学论文的公共阵地,成为联大壁报的靓丽风景线。沈从文时正执教于联大,师生过从远较燕大时频密。程应镠课余坚持写作,昆明、重庆、香港等报刊文艺副刊频频可见他的散文与小说。因沈从文推荐,他从1939年5月起为昆明《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撰稿,其《澄江小记》颇受凤子的赞赏。与此同时,他受沈从文之命编辑《平明》副刊,组稿对象包括汪曾祺与袁可嘉等。1940年6月1日,毕业在即,他在《平明》上刊载《告别》,交代了投稿与编辑的经过:

去年五月十八日,《平明》创刊后一期,我即为《平明》写稿。十月底,帮忙凤子先生编几个特刊。十一月底凤子先生去渝,至今年四月,我又帮孙毓棠先生看稿,四月以后,我始正式负编辑之责,至本月底,为时不过两月。此外,《星期综合》自二月创刊,是一直由我编着的。总计,我和《平明》的关系,共一年又十三日,先后编过散文、翻译、批评与介绍共三期,《星期综合》十四期,《平明》两月。

联大时期,他的散文创作与纪实报道依旧围绕着抗战主题。散文《乡思》仍以故乡为题材,刻画了异乡游子与故里老人遥隔数千里的互相思念,双方异地的情景切换,行文清隽而凄美,情感细腻而真切,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5)《散文卷》。《夜行》描写八路军夜行军,调动了他在山西亲历的素材,经沈从文笔削,先刊于其主编的《今日评论》文艺栏,后英译转载于《大西洋杂志》传播海外。

1940年夏,因沈从文之介,程应镠编选了近作《一年集》,列入章靳以主编的“烽火丛书”,1942年由烽火社在重庆出版;其后又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入“文季丛书”,1949年初在上海再版。《一年集》收散文十三篇,着力书写了这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欢离合。姜德明在《流金的〈一年集〉》里说:“书为战时流离之作,甚至是一气呵成,读来很有感染力。”他还指出:“《一年集》是一本抒情意味浓郁的书,也是一本文笔质朴,充满了抗战气息的散文集,尽管书内没有一篇是直接写战争的。”其中写故乡的篇什,“乍看这一组散文,不过是写静止的故乡和亲子之情,实际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仍是那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这不是一般的伤离别情”。他的结论说:“在我们的抗战文艺史中不应任它湮灭掉。”在《程应镠的散文集》里,倪墨炎从文学角度评说

03

文学成就与影响

程应镠的文学创作展现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社会观察,程应镠的作品在抗战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同时代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沈从文曾为《青年作家》创刊号撰写《对于这新刊诞生的颂词》,对程应镠的文学才华给予肯定。陈纪滢在《大公报》上对他的战地报道大为推许,称赞其作品“很有感染力”。

04

文史贯通的学术人生

程应镠的一生展现了文史贯通的学术特色。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太阳集团tyc5997历史系与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创立者,程应镠将文学与史学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学术生涯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学术追求,更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责任担当。

程应镠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窗口。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变迁的缩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