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镠:一位被低估的文学巨匠
程应镠:一位被低估的文学巨匠
程应镠,这位被历史尘封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诗词创作魅力,终于在《程应镠文学文存》的出版中重获新生。作为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文学之路:从燕京到西南联大
程应镠的文学之路始于燕京大学。1935年,他考入燕京大学,不久便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参与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在燕园,他与同学创办了多个文学社团和刊物,如《青年作家》《大学艺文》等,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程应镠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先后在武汉大学、八路军115师、延安等地从事文学创作和宣传工作。1938年,他创办了《活报》刊物,将文学活动与抗战烽火自觉联系起来。同年,他进入西南联大,在沈从文的指导下继续文学创作。
诗词创作:乡土情怀与民族命运
程应镠的诗词创作深受其故乡江西新建的影响。他的作品多以故乡旧事和个人感怀为中心,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在燕京大学时期,他就创作了《秋收》《荷姑》《吃新》《扫墓》等取材于故乡见闻的小说,其中《玉石井的风波》更是以其传奇而凄美的风格初具个人特色。
他的创作不仅限于乡土题材,更关注民族命运。在抗战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战时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流亡之一页》《陕行杂记》《夜行》等。这些作品以真实的事为骨干,寄以作者自己的理想,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师承沈从文:文学风格的形成
程应镠的文学创作深受沈从文的影响。在燕京大学时期,他作为代表往谒沈从文,从此维持了终生的友谊。在西南联大,他受沈从文之命编辑《平明》副刊,并在沈从文的指导下创作了大量作品。
沈从文对程应镠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说:“流金的散文,清隽而凄美,情感细腻而真切,是难得的文学才子。”在沈从文的指导下,程应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即以真实的事为骨干,寄以作者自己的理想,文风质朴而富有抒情意味。
《程应镠文学文存》:文学成就的见证
《程应镠文学文存》的出版,为我们全面了解程应镠的文学成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部文存收录了程应镠的大量诗词、散文和小说,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多面才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年集》,这部收录了13篇散文的作品集,着力书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欢离合。姜德明在《流金的〈一年集〉》中评价道:“书为战时流离之作,甚至是一气呵成,读来很有感染力。这是一本抒情意味浓郁的书,也是一本文笔质朴,充满了抗战气息的散文集。”
程应镠的诗词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作为沈从文的得意弟子,他不仅继承了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更以其独特的创作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