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汉朝对西域的经营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汉朝对西域的经营
张骞通西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不仅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本文将详细探讨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其在《中国》一书中将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之间,中国经过中亚等地以丝绸为重要贸易载体并进行各种商业或政治往来的道路称之为“SeidenStrassen”丝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逐渐发展并不断变化的。
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吕氏春秋》、《淮南子》中都提到过来自西域的“钟山之玉”和“昆山之玉”,以及西域地区的马、牛、羊、骆驼等牲畜。而且《逸周书》中也提到了西域的大夏、莎车以及其他国家向中国输入大量商品,可见中原早就同西域有所联系。
张骞凿空西域进一步促进了丝路的发展,其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掌握,不仅打击了匈奴势力,开通了受匈奴阻碍被迫中断的丝绸之路,而且促进了西域国家同中原的联系,发展了中西的文化经济交流。此后历代使者踵张骞之志出使西域。
东汉时期,班超两度出使西域于阗、疏勒等地区,并在公元前91年出任西域都护,其在西域共有二十九年之久,“二通”中西交通要道,
在中西交流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对西域当地风土人情以记载著书。
其子班勇,也多次奉命前往西域,安帝时还出任西域长史,镇压匈奴、西域诸国的叛乱,疏通了丝绸之路。
魏晋时期,虽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政权更迭不断,但朝廷始终未中断都对西域的管理与统治。
曹魏政权控制了敦煌地区,任仓慈为敦煌太守,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丝路的畅通,此后的敦煌太守大多效仿仓慈的做法,丝路贸易一直较为顺畅。
西晋时期,西域诸国多归附中原政权,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地区首领受封“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职位,距离十分遥远的大宛首领也被册封为大宛王,丝路贸易也因此得到继续发展。总的来说,汉晋时期以丝绸之路为媒介的中西交流基本畅通无阻。
历代经营之下,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逐渐分为大致的四条
,一是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又称陆上或绿洲丝绸之路,其路线从古代长安出发,经西域地区到达中亚、西亚以及部分西欧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道路。
这条道路在中国又分经阳关西行至鄯善,沿古代河岸西行至且末,顺着昆仑山北部至精绝(今尼雅地区),之后相继到达扜弥、于阗、莎车、蒲犁,翻越葱岭至中亚地区的南道,经敦煌至疏勒,翻越白龙堆至罗布泊北岸抵楼兰古城,前往车师(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至尉犁、焉耆,通过龟兹至中亚地区的北道。
二是北方丝绸之路,又称草原丝绸之路,比其他丝绸之路出现得早一些,这条道路主要经过中国北部蒙古草原地区,分阴山道、参天可汗道以及从哈拉经阿尔泰山至俄罗斯南部的西段。
三是南方丝绸之路,其命名相较于北方丝绸之路而言,又称川滇缅印古道,是经中国西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通往印度或东南亚地区的主要道路。
四是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海上航行通往欧亚其他地区的道路,其道路发展成熟时间相较于其他三条道路晚一些。
丝绸之路在中外关系当中,
尤其是中西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中愈加突出
,不仅加强了中国同周边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欧国家的交往与联系,而且增进了各民族的文化、科技相互交流,同时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知晓,中国文化也在此基础上海纳百川,不但融入新鲜血液。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汉王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有所发展,由以民间活动为主的交往行为上升至以官方活动为主的对外交流。
自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便有了西汉对西域的经营,
直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正式开始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统治与管辖,此后历代相继实现了对西域的统治,西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景之治后,西汉政权逐渐摆脱建国之初的困境,整体实力有了实质性的增强,至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繁荣昌盛时期,有了能够经营西域的能力。使者是西汉王朝同西域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二者关系不断变化的重要变现之一。
史载“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武帝为对抗匈奴,第一次派遣前往西域的使者便是张骞。
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不仅使得“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而且第二次出使时携带大量财物前往,并将财物送给沿路的西域诸国,一方面展现了汉王朝的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往。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诸国多上书求使,形成了“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的局面。
西汉在设置西域都护之前便在西域设置了四郡,为经略西域奠定了基础。
随着来往的增多,西汉为更好地管理部分地区,在敦煌西至盐泽地区设置了使者校尉领护,负责管理轮台、渠犁等的屯田事务。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皆积极地在新疆地区进行屯田工作,成为管理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说屯田成为了西汉管辖西域的重要因素。
《汉书》言“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开始设置西域都护专门管理西域。西域都护“于西域为中”,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西域的中心,同时也是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的大小事务,统领该地区军事、政治以及各方面。
接受中央政府册封的各级官员共有三百七十六人。这些官员既是西汉的官员,又是地方官员,管理当地的具体事务。如何抗击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一直是西汉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西汉早期,匈奴在西域地区的军事力量远远强于西汉王朝,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也是断匈奴右臂。为削弱匈奴的力量,西汉政府一方面采取和亲通婚的方式,同西域诸国联合以制约匈奴。
楼兰地区也是如此,尉屠眷为楼兰王时,
汉昭帝“赐以宫女为夫人”前往楼兰和亲。
西域地域辽阔,“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较为和平的方式往往不足以解决匈奴问题以及诸国动乱,驻军当地、率兵出战或镇压成为了西汉管理西域的有效手段。
汉武帝就曾亲征大宛,震慑边境诸国,保障了对丝路沿线的控制。经历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的动荡混乱,至东汉明帝时期,汉朝才重新控制西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
永平十七年,班超率领36人出使西域,
先后收复鄯善、于阗、疏勒、车师地区,保证了丝路的畅通。永平十八年,匈奴发动攻势,随即丝路中断,班超在被召回的路中毅然决然返回西域同匈奴开战,大破龟兹、焉耆,取得最后胜利,丝路得以再次贯通。
永元元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直至永元十四年才返回洛阳。班超管理西域30年,二通西域,促进了东汉与西域在的交往。此后,班勇继其父志,廷光二年受任西域长史,实现了汉朝与西域的第三次畅通。
两汉之后,曹魏逐渐控制西域,于高昌设立戊己校尉,在楼兰设置西域长史管理西域。
随后建立的西晋也基本沿袭曹魏的管理方式,对西域进行直接的控制。
张骏统治前凉政权后,逐渐掌握对西域的统治权,设置高昌郡管理西域,高昌、于阂、鄯善、大宛等西域诸国多归附。376年,前秦取代前凉对西域的统治,开始派遣使者出使西域,此后西域同中原王朝再度相互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