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媳妇陈丽娟:一个家庭和谐的典范
内蒙古媳妇陈丽娟:一个家庭和谐的典范
在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的乌龙台村,提起陈丽娟,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句“真是个好媳妇儿”!这位出生于固日班花苏木永兴嘎查的蒙古族姑娘,用她的质朴、温和与孝顺,赢得了“敬老孝星”的称号,成为内蒙古媳妇的优秀代表。
质朴与孝顺:陈丽娟的优秀品质
2002年,经村里人介绍,陈丽娟嫁给了本乡邻村乌龙台村的孙万辉。一蒙一汉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结合到了一起,开启了他们和谐美满的生活。婚后,夫妻二人靠种地和养羊生活,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也将蒙汉民族的生活习俗在这个小家里得以充分交融。
陈丽娟的优秀品质来源于良好的家风。从小,陈丽娟就生活在一个和睦有爱、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句话是陈丽娟娘家的真实写照。陈丽娟的两个弟弟一直在外务工,父母生病后,又因陈丽娟婆婆生病需要人照顾,不能时常回家,两个弟弟就辞掉了离家远、薪资高的工作,在家附近务工,顺便照顾父母。“几十年里,我爸妈和谐的相处方式让我和两个弟弟都记在心里。”陈丽娟说。
家庭和谐的秘诀
陈丽娟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多代同堂家庭。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公公婆婆和大爷年岁已高不能做重活,婆婆患有心脏病、哮喘病、高血压,需要人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陈丽娟夫妇身上。
丈夫孙万辉负责上山种地,而家里的一切都由陈丽娟操持,不论做饭、喂牛这些日常家务,还是每晚帮婆婆铺好床褥,半夜扶婆婆上厕所、帮婆婆洗澡、剪指甲之类的繁琐小事,陈丽娟都像亲女儿一样精心做着。早上,陈丽娟做好一家人的早饭后,就急急忙忙地收拾院落、备好羊吃的草料,做好屋里卫生。吃完早饭便出去和丈夫下地干农活,中午回来着手准备全家人的午饭、收拾羊圈、喂羊。因为丈夫不识字,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和照顾孩子的担子也落在了陈丽娟身上。
为了能够更好的沟通,陈丽娟主动和婆婆学习汉语,也教婆婆讲简单的蒙古语,两人互相学习,感情更好了。他们互相尊重,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性,起初的言语不通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反而成为了感情融合的“催化剂”。
良好家风的传承
在老人心里,陈丽娟是“世上难得的好媳妇、好儿媳”,而在孩子们的眼里,陈丽娟则是最好的“启蒙老师”。陈丽娟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仅有着小学学历的她却十分清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孩子面前用自身行动感染着他们。
“两个孙女都很孝顺,每次去超市先想着给我们买东西。”朱英高兴地说,每次只要身体难受,儿媳妇就劝说孩子,让他们安静,然后孙女儿们就去其他屋,乖乖的不出一点动静。
社会意义:家庭和谐的典范
陈丽娟的家庭和谐案例,不仅是个人的佳话,更是内蒙古地区家庭建设的典范。在内蒙古,像陈丽娟这样的好媳妇还有很多。她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了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蒙古妇联推出的“蒲公英”项目,也在积极推动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该项目通过开展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更多家庭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陈丽娟的故事,展现了内蒙古媳妇的优秀品质,也体现了内蒙古家庭的和谐之道。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陈丽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家庭和谐的秘诀在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