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翊云新作教你告别陈词滥调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54: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翊云新作教你告别陈词滥调

2023年11月,华裔作家李翊云的最新长篇小说《我该走了吗》在中国出版,这是她首部被译成中文的作品。作为一位在美国文坛屡获殊荣的作家,李翊云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陈词滥调的坚决抵制而闻名。从她的创作经历和最新作品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如何在写作中避免落入俗套的宝贵启示。

01

从科学家到作家:一次对陈词滥调的反抗

李翊云的写作之路始于一次对“人生剧本”的反抗。1996年,她在爱荷华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但读博第四年时,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即将到手的学位,转而投身写作。这个决定源于她对确定性的反感——她不想按照“拿到学位,读几年博后,在学界或生化行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买房生子,养一只狗”的人生轨迹走下去。这种对既定模式的反抗,正是她日后写作中反对陈词滥调的先声。

在写作上,李翊云同样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她坚持用英语写作,即使这意味着要克服语言障碍;她拒绝遵循美国写作坊教授的金科玉律,反对“技法”至上;她甚至不考虑读者的期待,只为自己而写。这种特立独行的态度,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

02

《我该走了吗》:打破常规的叙事创新

《我该走了吗》讲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85岁高龄的莉利亚翻开故人罗兰的日记,为其添加注脚。这种日记与注脚交织的叙事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李翊云巧妙地展现了记忆的主观性和历史的多面性,避免了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

在人物塑造上,李翊云也拒绝简单的标签化。小说中的莉利亚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角色:她强硬、嘲讽,同时又保持着敏锐的觉察力;她生活在人群中,却始终保持着一份冷眼旁观的清醒。这种复杂性使人物摆脱了刻板印象,呈现出真实而丰满的面貌。

语言风格上,李翊云更是避免了陈词滥调。她用精准而富有质感的语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调——既辛辣又不失温度,既冷峻又充满人性的关怀。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本小说的每一句都沉甸甸的,仿佛每个字都被仔细掂量过。”

03

写作启示:如何避免陈词滥调

李翊云的创作经验,为普通写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 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追随流行或迎合读者期待,而是要忠实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正如李翊云所说:“我在写作时从不考虑读者,只为自己而写。”

  2.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李翊云的作品充满了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这源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她善于发现那些“不太对劲”的事物,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3. 勇于突破常规: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语言表达,都要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正如她在《鹅之书》中通过“鹅”这一意象来挑战人们对华裔作家的刻板印象一样,写作应该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4. 避免简单的因果归纳: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写作时要避免用简单的“因为……所以”来概括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正如李翊云在面对人生悲剧时所领悟的:“如果人生真的可以简单到用‘因为……所以’来概括,那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了。”

  5. 追求真实表达:写作不是为了讨好他人或获得认同,而是为了真实地表达自我。即使这种表达可能会引起争议或误解,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通过李翊云的创作经历和《我该走了吗》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如何通过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和创新表达,成功地避免了写作中的陈词滥调。她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不是重复已有的话语,而是在语言的荒野中开辟新的路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