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际吸引的心理机制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0: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际吸引的心理机制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吸引和排斥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却敬而远之?这种人际吸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人际吸引的概念、原则、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现象。

人际吸引概念释义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 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 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 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 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人际吸引的表现形式

爱和爱情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等的爱,而爱情则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社会心理学家E.C.哈特菲尔德和G.W.沃尔斯特1981年把爱区分为恋爱和友爱。恋爱是一种用不同爱情术语解释的强烈生理状态,一种混合的情感,包括温柔和性感﹑兴奋和苦恼﹑焦虑和欣慰﹑利他和嫉妒等。恋爱被定义为一种与他人结合的强烈愿望。相互的恋爱伴随著满足和狂喜,单恋则伴随著空虚﹑焦虑或失望。恋爱往往包含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盲目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状态。友爱则是不那麼强烈的情绪,包括友好感情和深刻理解,其特点是友好﹑谅解﹑关心对方幸福。它是比较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不像恋爱那样把对方理想化。

Z.鲁宾(1973)把喜欢与爱区别开来。他认为,爱的因素是对对方负责﹑温柔体贴﹑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欢则指为他人所吸引﹑尊重对方﹑认为对方与自己相似。他制定了测量喜欢和爱的量表,能把二者区别开来。在预测男女爱情发展上,爱的量表比喜欢量表更有预测力。

恋爱

社会心理学家D.T.肯德里克等人(1977)认为,可用强化原则去解释恋爱。从某人那里接受的强化越大,人们便越可能爱这个人。这意味著,恋爱是由强烈积极的体验所激起,由强烈消极的体验所扑灭。但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

如R.斯托勒认为,对立﹑神秘﹑风险等引起性兴奋。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愉快和痛苦都能点燃爱情。从生理上看,愉快和痛苦都是强烈的唤起,喜悦﹑热情﹑兴奋与愤怒﹑嫉妒﹑憎恶都引起神经系统的交感反应,如脸红﹑出汗 ﹑心跳﹑呼吸加速等。因此理论家们认为,愉快和痛苦都可能点燃爱的体验,D.达顿等人1974年的研究证明了恐惧和性吸引之间的联系。他们让年轻男性被试分别走过两座桥,一座是危险的吊桥,一座是安全的正常桥。当每个被试过桥时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迎面走来,要求被试填一份问卷。填写后女大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告诉被试,告诉他如需了解问卷详情,可以打电话找她。结果表明,在危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33名被试中有9人打了电话,在正常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被试则只有两人打了电话。

按照S.沙赫特提出的情感二因素论看,情绪体验依赖于生理唤起和认知标记。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时,往往以环境来解释。沃尔斯特把这个理论应用到爱情上。认为爱情是生理唤起和适当认知标记的结合。你在思念恋人时,此时任何情景引起的生理唤起的加强都可能被解释为爱情的增强。如一对暴风雨中的恋人比在一般条件下更易于增强爱情,因为暴风雨引起的唤起被解释为爱情了。当然,如果其他解释很明显,便不会解释为爱情。

爱的倾向爱情和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前面所谈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相似性﹑满足性﹑接触频率﹑外貌吸引力﹑互补性等也都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麼人作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所以,相似的人﹑住得邻近的人﹑交往频率高的人﹑外貌吸引力大的人﹑角色作用互补的人之间容易发生爱情。

男女爱情体验上的差异

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产生爱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中断爱情。 而且男性中断爱情后双方还可以保持一般朋友关系,如果女性中断爱情,就难于保持这种关系。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体验爱的激情,男性对爱情的看法更具浪漫色彩。

失恋和离婚

爱情量表可以预测爱情关系是否会维持下去。女性的爱情量表分数具有更大的预测力。男性的权力欲﹑大男子主义往往是造成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从公平理论的观点看,对爱情关系感到不公平,付出得多,收获得少,可能使爱情中断。短时分离可能中止一般的感情,但却会加强较深的感情。父母对爱情的干涉往往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反而会加强青年人之间的爱情。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G.列文格尔1979年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婚后双方关系的变化。他认为,吸引力﹑障碍﹑另外的吸引力之间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离婚。这里吸引力指婚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障碍指离婚的代价,另外的吸引力指独立的价值﹑第三者的吸引力。当吸引力下降﹑障碍消除﹑另外的吸引力加强时,容易离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