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兵支书”: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23: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兵支书”: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如今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兵支书”。据统计,目前清远全市有超1000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他们充分发挥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田间地头续写新的篇章。

01

从梯田到旅游:生态兴村的“兵支书”样本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党总支书记雷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11年,他选择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一干就是十余年。雷健依托当地雾山梯田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梯田生态旅游,并成功“火出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而拉动当地农庄、民宿的兴旺发展,让村民足不出村也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2018年11月,雷健在村里带头成立了雾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经营带动经济合作社增收。该公司作为军创企业,吸纳了十余名退役军人,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途径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凝聚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兵力量”。如今的黑山村,不仅每年带动农户增收约2.5万元,还成为了生态休闲旅游的胜地。

02

从撂荒到魔力:产业振兴的“兵支书”实践

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村党总支书记郑松滔正忙着洽谈计划在村里落地的新项目。2022年,郑松滔紧抓广东省纪委监委驻水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为镇里带来魔芋特色产业项目的利好,在三个月内完成了500亩地的土地平整、搭建大棚、魔芋种植等工作,并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新模式,在2022年实现了15.6万元的分红,真正将曾经的“撂荒地”变为“魔力地”。

郑松滔还领办了桂元奋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魔芋种植面积,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此外,还利用村委会周边地块及闲置的小学建设水头镇乡村振兴学院,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广东省乡村振兴实践培训基地”牌匾。

03

从贫困到富裕:产业融合的“兵支书”探索

在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秤架村,村党总支书记黄佩明带领村民发展灵芝产业,让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黄佩明从2005年至今,为秤架村的乡村治理及基层建设已经付出了将近20年的心血。

黄佩明意识到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因素,开始大力推进移民工作,将山上的村民转移到山下,建成移民新村,并推进村里实现“三通”,即路通、水通、电通。在建设好村居环境的同时,黄佩明还积极盘活村里的土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2022年,黄佩明与其他返乡退役军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除了做好种植、养殖之外,还发展民宿、农庄。秤架村积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致力于促进生态与产业高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将林下灵芝种植项目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提升当地联农带农水平。

04

“兵支书”模式: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兵支书”们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的独特优势令人瞩目。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军人特质——纪律严明、执行力强、敢于担当,正是乡村振兴工作中所需要的。同时,他们还善于学习和创新,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

这种模式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四川巴中,退役军人陈仕勇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水产养殖,7年时间里,清泉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00余亩,年产成鱼超过15万斤,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在福建福州,退役军人黄幼幼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白地瓜,还成立了餐饮管理公司,优先吸纳退役军人和军属就业。

“兵支书”模式的成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仅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退役军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兵支书”们正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和变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