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教你七招搞定写作难题
莫言教你七招搞定写作难题
2012年,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一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也为无数怀揣写作梦想的人树立了榜样。那么,这位文学巨匠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世界级作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莫言的写作世界,探寻他的创作秘诀。
第一招:阅读是最好的老师
莫言曾多次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莫言自己就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读者,也是一个作家。作为一个读者,我读了很多书;作为一个作家,我也写了很多书。”
在莫言的成长过程中,阅读经典作品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荐了五本对他影响深远的书,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大江健三郎的《被偷换的孩子》、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些书籍涵盖了文学、哲学和人性探讨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莫言的阅读兴趣和文学追求。
第二招:不要回避模仿
在写作初期,莫言并不讳言自己曾模仿过其他作家的作品。他认为,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莫言说:“初期写作,不要回避模仿。模仿是学习的开始,但不能永远停留在模仿阶段。”
莫言坦率承认,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小说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他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是两座灼热的高炉,而我是冰块。因此,我对自己说,逃离这两个高炉,去开辟自己的世界!”
第三招:从自己写起
莫言建议写作者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开始写作。他说:“写作,可以从自己写起。你对自己的事情会很熟悉,会更容易写出来,更有可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莫言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他将个人的童年记忆、家族历史与家乡的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中,创造出独特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这个虚构的地理空间,不仅承载着莫言的个人记忆,也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缩影。
第四招:调动全部感官
莫言认为,写作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他说:“写作时,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鼻子嗅闻,用舌头品尝,用皮肤感受,用心灵体会。”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通过对黑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感官细节的敏锐捕捉。他写道:“他看到铁砧子上的火星像金色的蝴蝶飞舞。他听到铁锤敲打铁砧的声音像音乐一样美妙。他闻到铁匠铺里混合着汗水、煤烟和铁锈的味道。他感受到铁匠铺里的热气和铁匠们的粗犷气息。”
第五招:学会讲故事
莫言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说:“学会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他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历史与神话、现实与想象巧妙融合,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文学世界。
第六招:突破传统束缚
莫言鼓励写作者要勇于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他说:“艺术创新的自觉意识转而成为推进其写作的新动力。而这种创新性,客观上冲击了粉饰现实的虚假文学。”
在《蛙》中,莫言通过讲述姑姑万心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如姑姑与青蛙的对话、神秘的送子娘娘等,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却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第七招:追求真实表达
莫言认为,写作应该追求真实表达,敢于说真话。他说:“用小说的方式,表达我内心深处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想法”,这种对真实的追求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驱动力。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以苍山县蒜薹事件为背景,揭示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对农民的伤害。他通过多重视角的叙述,展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抗争,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莫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写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如何,只要保持对写作的热爱,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家。正如莫言所说:“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超越了党派和阶级的狭隘利益,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封闭心态;应该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用一种哲学的、宗教的超脱和宽容,居高临下地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对人类精神进行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