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春秋时期最神秘的美人计
西施:春秋时期最神秘的美人计
西施的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其形象在文学、艺术及影视作品中被反复塑造与诠释。2024年,网络电影《西施新传》和大型原创舞剧《西施》相继推出,为这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影视新作:《西施新传》的现代解读
2024年9月,网络电影《西施新传》在正版视频平台上线。这部电影由曹曦月饰演西施,应昊茗饰演范蠡、罗立群饰演夫差、董彦麟饰演勾践、赵樱子饰演雅鱼夫人,影片讲的则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影片上映之后,不少影迷嘲笑曹曦月饰演的西施丑。这已经成为一个女名人定式——早前,电影《红楼梦》上映的时候,也照样有人嘲笑林黛玉的饰演者丑。对于部分嘲笑者而言,谁去饰演知名的女性,他们都会嘲笑的。对于这件事情,我的看法始终如一:去恶意评价一位女演员的容貌,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影视剧评论范畴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演技,而不是颜值。
我认为,只要西施没有长成董立范大姐那样,就不算过分。况且,在《西施新传》当中,曹曦月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剧本角色任务,至于长相如何,真的没有必要群嘲。当然,也没有必要吹捧。从颜值讨论,回归到对于电影内容本身的套路上来,才是更有价值的。
我认为,这部《西施新传》更像是一部古装版的《色戒》,故事完成度很高,对于角色的刻画,和对于历史的反思,都是质量过关的。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当中,女性特工人员被派往大特务身边,在与大特务发生肉体关系之后,女性特工人员开始对大特务有所好感,并且在关键时刻要救助大特务。这样的故事内容,当年被不少影评人解读为,通往女性灵魂的通道是……
我这里用省略号,是不想用当年较为粗鄙的话语来界定这个概念。我感觉,这里更应该准确地说为:通往女性灵魂的通道是情感和基于情感的肉体交流。而这个通道,对于很多男性而言,也是成立的。在电影《西施新传》当中,讲的其实还是类似的故事,通往西施灵魂的通道,和通往吴王夫差灵魂的通道,都是情感,和基于情感的肉体交流。
在这部电影当中,西施被安排在吴王夫差身边。起初,她对吴国有着巨大的仇恨,要手刃仇敌。但是,随着她和吴王夫差的日益接触,两人之间,彼此建立了亲密的情感需求。西施在关键时刻,营救了夫差。而夫差,也明明知道西施就是越国的奸细,却对西施情感不变。两人进入到了真正的夫妻情感和肉体的双重共振状态。基于此,我认为这部《西施新传》是电影《色戒》的高级感——当然,大前提是,您得认为《色戒》高级。
当然,这部《西施新传》的高级,并不止步于《色戒》。在该片当中,它还有另一种值得思考的历史真实。当越王勾践寄人篱下的时候,他低三下四,要和身边的人共患难,而一旦他攻打吴国成功之后,这个勾践,则开始屠杀他身边的那些共患难的老臣们了。影片的最后,即便是西施破相了,勾践也并没有放过牺牲,而是要坑杀了这位美人。
在这部电影当中,其实逼问的人类的道德底线,尤其是国王们的道德底线问题。勾践在吴国当人质的时候,他不仅可以自己低三下四,成为狗一般的东西,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王后洗干净了,送给晋国来的使臣玩弄。为了复仇,勾践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人格底线。而这种状态之下复国成功的勾践,会对身边人好吗?
当然不会,他要赶尽杀绝。只有杀光了这批共患难的老臣们,勾践在吴国的那些没有最后道德底线、人格底线的事情,才好像不存在了一般。在这部电影作品当中,向影迷们提供的,其实就是这种基于历史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当然,影片不会对这些思考做出直接的回答。真正的回答,需要影迷们自己来完成。
基于以上这些,我认为,不必群嘲西施的长相,一万个观众,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影迷,也有一万个西施。《西施新传》这部电影,重在讲情感,和历史道德底线问题。这些问题,才是这部电影留给大家的,最值得思考与讨论的东西。但是,这些讨论,是烧脑的,耗费神经的,唯独讨论女演员的颜值长相,来得轻便,谁都能聊。哎,这一层面上,《西施新传》勾勒了另一出悲剧。(文/马庆云)
舞剧创新:《西施》的现代演绎
2024年7月,大型原创舞剧《西施》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该剧由杨丽萍担任文化艺术顾问,辽宁歌舞团首席王韬瑞任总编导,国家级团队携手申奥、侯辛、李香宇、范景玥等青年舞者,讲述一代名姝“西施”的传奇故事。
舞剧《西施》的故事从西施与郑旦断缆离乡,奔赴吴国开始。彼时,勾践提出灭吴七术,其中第三术就是“美人计”。范蠡奉命遍寻世间美女赴吴国魅惑吴王夫差,在浣纱江畔结识了美女西施。因为种种机遇,西施与范蠡渐生情愫。然而吴越之间终有一战,是长相厮守还是身赴大义?最终,西施以一场孤身一人的婚礼,葬别了与范蠡的爱情,也葬别了过往的自己。
剧中每个舞段各有其亮点,向观众一一展现了范蠡的赤胆忠心,勾践的忍辱负重,郑旦的豪爽跳脱,西施的秀外慧中与慷慨赴义,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而不少舞段更是在首演后全网出圈,引发观众热议。
比如剧中西施的代表舞段“响屐舞”——西施与众宫女脚蹬木屐、裙缀小铃,在不断铺陈变化的木板舞台上翩翩起舞。木屐与木板碰撞的回声“铮铮嗒嗒”,舞者裙上的铃铛“叮叮当当”, 相互交织成一支欢快的交响曲。整支舞蹈队形变幻莫测、舞姿婀娜优美、音乐欢快跳脱,完美再现了传说由西施首创、世界上最早的“踢踏舞”。该段舞蹈视频在各大平台火爆出圈,全网几十万点赞,掀起了一波舞蹈风暴。
此外,该剧还引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元素,将其融入越王练兵段落的编舞,化拳为舞。巧妙地借助道具,展现出战士们在船头演练厮杀的雄姿英发。再通过多媒体的光影助力,营造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浑气魄。铿锵有力的鼓点,仿佛传递着越王呼之欲出的复国之志,看得人热血沸腾。
剧中勾践的醉酒舞、郑旦的剑舞、范蠡西施的双人舞,都烘托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教习嬷嬷的独舞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舞蹈弹跳和武术技巧刚柔并济、相得益彰,通过身体的流畅性和动作的力量性,展现出古典舞独特的韵味。
在舞美设计上,舞剧《西施》为观众营造了两层幻境,一层是西施对于爱情的幻想,另一层是勾践为了复国大业为吴国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假象。这两层幻境通过倒置的舞台布景来呈现,亭台楼阁、山峦舶船都被倒置在了舞台上方,呈现一派镜花水月之像。
同时,《西施》也非常注重东方极简美学表达,摒除了传统刻板的形式“美”,将东方雅韵与现代极简相结合。
舞台布景整体为纸雕质感,配合留白的灯光艺术、虚实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元素极简化,打造极具东方极简美学特色的舞台空间。一船一桨一空地,潺潺溪水身前过,一方红绢两花烛,礼成人去空成欢……给观众留足想象空间。
服装设计师阳东霖在传统舞剧的人物造型上拥有不少经验,此前曾在《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爆款舞剧中担任服装设计。“我们如今呈现西施,那和5年前、10年前已经是不一样的感受了,一定要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倾向”。
舞剧《西施》服饰用色都是选自中国传统色,比如响屐舞中浓烈的烟脂和朱红色、郑旦身上的石青色,提灯舞者身上裸色与葱绿的搭配,极具东方色彩的同时,又能彰显出当下时尚的审美态度。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该剧中担任文化艺术顾问,她曾这样评价舞剧《西施》:“舞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形式,地方文化与舞蹈艺术应是共生创作,生生不息的,这是我想传达给年轻一辈的精神。舞剧《西施》从年轻人的角度,完成了对经典IP的全新解读,很有新意。”
舞剧《西施》是继大型原创沉浸式舞台剧《梦寻西施》后推出的以古越文化、西施文化为背景,展现古越文化与诸暨的城市底蕴的全新舞蹈作品。自去年6月在杭州首演以来,舞剧《西施》已成功巡演至珠海、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以及杭州、武汉、长沙、宁波等地。
目前,该剧位居猫眼演出榜的综合热销榜排名第二,各社交平台的文章视频阅读量和点击量频频破万,收获了十余万“西施粉”。
近年来,中国原创舞剧市场的确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2023年年度票房最高的十部舞剧中,只有一部《大河之舞》是海外引进作品,其余全是中国原创作品,包括《只此青绿》《红楼梦》《永不消逝的电波》《孔雀》《咏春》《孔子》《李白》等。
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传播下,这些作品获得的数据相较剧场更是惊人。
以韩真、周莉亚编导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在亮相春晚之前,该作品最先出现在“B站跨年晚会”的舞台上。据统计,在B站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人次。播出12小时,《只此青绿》单条视频观看量达46.5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120.7万次。
2023年韩真、周莉亚带着她们的最新力作《咏春》再度回到“B站跨年晚会”,播出后也是立即登上热搜榜,视频播放量各平台超2亿。
在执导过《五星出东方》的国家一级导演王舸看来,如今的社交与网络媒体异常发达,无论是荧屏上的春晚、舞蹈比赛、综艺节目等,均促进了大众对于舞蹈演员与作品的关注,接着引发对舞剧的关注。“如今舞剧算是迎来了一个对于自身发展而言,非常繁荣的时期。”
而韩真认为,除了网络传播功不可没之外,“当一个行业内所有的同类作品,质量都达到上乘的时候,观众自然会来。这几年舞剧观众增多,就是因为舞剧的质量有慢慢向上走的趋势,归根结底,艺术质量仍是最核心的东西。”
《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之一朱洁静也曾表示,“纵观这么多舞蹈节目,能够出作品的、能够让观众们年复一年地用时间去买账的,依然是那些潜心于踏实、安心地工作和跳舞创作的人”。
此外,如今的舞剧市场,年轻观众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韩真曾在采访中提到,无论是《只此青绿》还是《咏春》,她将作品的每一次亮相,都当作是与年轻人之间的相处。而在周莉亚看来,面对传统文化时首先要有一颗敬畏的心,要和传统文化去对话,同时转过身来,还要和观众去对话,尤其是年轻人。
舞剧《西施》总制作人谢琼也表示,舞剧《西施》与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期望让年轻人看懂西施”,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西施的传奇经历与人生,也期望观众看到她身上真善美的女性力量。“西施不仅生活在过去、她同样生活在现在和未来。”
《西施》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舞剧,或许此时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纵观过去十年中国原创舞剧的飞速发展,相信其中奥秘已经不言而喻了。接下来,舞剧《西施》除了国内巡演之外,还计划走出国门,前往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将西施这一中国文化IP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西施,让中国传统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期待,接力棒可以继续传递。剧场里,会有更多观众为中国原创舞剧而鼓掌欢呼。
现代意义:西施故事的文化价值
西施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红颜祸水论,展现了女性在乱世中的智慧、牺牲与情感困境。这种复杂性让西施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文化符号,启发后人不断挖掘其新的内涵与价值。
在现代演绎中,西施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解读。她不再是单纯的美人计工具,而是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智慧与担当。这种对女性角色的深度刻画,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认识。
同时,西施故事的现代演绎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舞剧,都采用了创新的艺术手法,融合了现代审美与技术,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西施的故事在当代的流行,也反映了观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现代观众更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而非单纯的历史还原。这种对文化内容的高要求,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西施的故事在当代的演绎,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体现了女性力量和智慧的主题,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舞剧,都采用了创新的艺术手法,融合了现代审美与技术,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