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fakes换脸风波,《民法典》如何守护我们?
Deepfakes换脸风波,《民法典》如何守护我们?
AI换脸技术,这个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如今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娱乐应用到商业营销,这项技术正在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然而,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AI换脸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和伦理争议。本文将从技术现状、法律保护、实际案例和防范建议四个方面,为您详细解析这一技术带来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AI换脸技术的现状与风险
AI换脸技术,即Deepfakes,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替换技术。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就能将自己或他人的面容替换到目标图像或视频中。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2017年,当时一位名为“Deepfakes”的用户在Reddit论坛上发布了相关算法。随后,这项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娱乐、营销等多个领域。
然而,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虚假视频,进行诈骗或传播谣言;有的商家未经同意就使用名人肖像进行产品推广;更有甚者,将该技术用于制作色情内容,严重侵犯个人隐私和尊严。
《民法典》如何保护我们的权益
面对AI换脸技术可能带来的侵权行为,我国《民法典》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和第一千零一十九条的规定:
-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此外,《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条还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这些条款为保护个人肖像权和隐私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实际案例:AI换脸技术的侵权之痛
2024年,一则关于“张文宏医生带货蛋白棒”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有商家通过AI换脸和合成声音技术,将张文宏的面容和声音用于直播带货,误导消费者。对此,张文宏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类似的卖货账号不止一个,且一直在变,我多次向平台投诉,但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也遭遇了类似困扰。2024年9月,她发表声明称,网上大量假冒其名义推销医药书籍和治疗手段的虚假视频,大多由AI合成。尽管已报警处理,但相关虚假视频仍在网络上流传,严重侵犯了个人权益。
如何防范AI换脸带来的风险
面对AI换脸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建议:
提高防范意识: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如照片、声音等,要谨慎处理,避免随意上传到公共平台。
学会识别假象:虽然AI换脸技术日益逼真,但仍存在一些破绽。例如,面部轮廓模糊、光线异常等,都是识别虚假视频的重要线索。
利用技术手段:一些安全软件和平台已经开始提供AI换脸检测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识别虚假内容。
加强法律意识:了解《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平台责任: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应加强对AI换脸内容的审核,建立有效的举报和处理机制。
AI换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一技术,我们需要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既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红利,又守护住每个人的尊严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