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育儿:高情商家庭的必修课
共情育儿:高情商家庭的必修课
“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并相应地做出回应。”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如是说。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共情育儿已成为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关键。然而,真正的共情育儿并非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一种需要平衡的艺术。
什么是共情育儿?
共情,也称同理心,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育儿中,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并相应地做出回应。心理学大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写道:“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过度共情与缺乏共情的困境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父母却陷入了过度共情或缺乏共情的困境。过度共情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保护,这反而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自己明明那么共情孩子的情绪,可孩子非但没有变得坚强勇敢,反而情绪化严重。”
而缺乏共情则表现为对孩子的冷漠和忽视。一位大学生雯雯坦言:“当别人向我倾诉不开心的事情时,其实我的内心里没有什么反应……身边有人对自己好,也无法相信别人。”这种缺乏共情的能力,往往源于家庭情感联系的薄弱和功利化教育的影响。
如何做到真正的共情育儿?
真正的共情育儿需要把握三个关键:
不带评判的接纳: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不应急于评判或讲道理,而是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正如演员孙俪所说:“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确认感受: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是被理解和接纳的。例如,当孩子说“今天考试没考好”时,父母可以回应:“我理解你现在的难过,考试成绩不理想确实会让人沮丧。”
与孩子联结:像故事中的大熊一样,陪在孩子身边,了解他们的感受。一句简单的“我懂你的感受,我会陪着你”就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共情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孩子的感受好一点,就像大人无数次被身边的家人、朋友安慰过一样,从中振作,去面对事情。共情育儿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需要父母发自内心地去理解、接纳和关爱孩子。
共情育儿与高情商家庭
在一个高情商的家庭中,共情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它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使他们成为更懂得关心他人的人。正如钱志亮教授所说:“共情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更深入、更真诚的关系。”
共情育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逐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共情的力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