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童年启蒙:从邹春培到毛岱钟
毛泽东的童年启蒙:从邹春培到毛岱钟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8岁那年,父亲毛贻昌将他送到邻居家的私塾,开始了他的启蒙教育。这位启蒙老师就是邹春培。
严厉的邹春培与毛泽东的反抗
邹春培是当地有名的夫子,以教学严格著称。他经常让学生全文背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背不出来就打手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时很常见,但对于天生具有反抗精神的毛泽东来说,却难以接受。
有一次,邹春培又在惩罚一个背不出课文的学生,毛泽东看不惯这种类似“强权”“压迫”的行为,当夫子叫道他的名字,让他过去背书时,毛泽东就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面对夫子的质疑,毛泽东说:“为什么要过去?夫子你不是也坐着吗?我也要坐着背。”这一下把老先生气得够呛,但还是同意了毛泽东坐着背的要求。本想着一会这“皮猴”背不出来,再新账旧账一起算。谁知毛泽东竟然背出来了,而且特别通顺流畅。这下邹夫子没有什么话好说了,但是心气难消,找机会在毛贻昌面前告了一状。毛贻昌听后很生气,叫来儿子训斥。毛泽东义正言辞道:“我看不惯夫子动不动就打人。”
终于在一次邹先生惩罚同窗的时候,毛泽东再也忍受不了,直接起身离开。这次的逃学引起了轩然大波,父亲狠狠惩罚了他。但这私塾,毛泽东是再也读不下去了,邹夫子也不敢再收他了。
转学与多位塾师的影响
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冲共读了6年私塾,期间转学多次,遇到了多位优秀的塾师。除了邹春培,还有毛宇居、文正莹、毛岱钟和毛麓钟等。这些塾师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不仅引导毛泽东读了《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唐诗宋词,还教会了他作诗、填词、撰联等。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二舅父文正莹博学多才,对毛泽东的学业影响很大,他曾送毛泽东一本珍贵的《康熙字典》。而毛宇居更是比毛泽东大12岁的堂兄,1959年毛泽东回乡探亲时,还专门给这位老师敬酒,展现了尊师重教的美德。
童年教育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的童年教育经历对其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私塾教育不仅让他接触了大量经典著作,还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抗精神。正如他在1966年的一封信中所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这种虎气和猴气的结合,正是他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独特性格。
1902年,毛泽东告别了在外祖家9年自由的童年生活,被父亲领到了当地有名的夫子邹春培先生面前,在他的私塾里接受启蒙。邹春培先生是一位传统的老夫子,教导孩子们的无非就是《论语》、《孟子》一类的书。他经常让学生全文背诵,背不出来就打手板。那天,又一个背不出来课文的学生手心被戒尺打得通红,毛泽东看到这一幕直皱眉头。倒不是害怕,他只是看不惯这种类似“强权”“压迫”的行为。当夫子叫道他的名字,让他过去背书时,毛泽东就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面对夫子的质疑,毛泽东说:“为什么要过去?夫子你不是也坐着吗?我也要坐着背。”这一下把老先生气得够呛,但还是同意了毛泽东坐着背的要求。本想着一会这“皮猴”背不出来,再新账旧账一起算。谁知毛泽东竟然背出来了,而且特别通顺流畅。这下邹夫子没有什么话好说了,但是心气难消,找机会在毛贻昌面前告了一状。毛贻昌听后很生气,叫来儿子训斥。毛泽东义正言辞道:“我看不惯夫子动不动就打人。”终于在一次邹先生惩罚同窗的时候,毛泽东再也忍受不了,直接起身离开。这次的逃学引起了轩然大波,父亲狠狠惩罚了他。但这私塾,毛泽东是再也读不下去了,邹夫子也不敢再收他了。
毛贻昌又送儿子去了其他的学堂,结果都大同小异。毛泽东并不适合传统的教育,在家乡横冲直撞了几年之后,在表兄文运昌的建议下,离开韶山冲,去了一所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起初父亲并不同意,但好在有母亲以及其他亲戚们的劝说。毛泽东曾经风趣地说,家里分成两党:父亲是执政党,而反对党则由母亲、弟弟以及自己组成。父子两个的思想截然不同,经常是针尖对麦芒,少不了需要母亲从中调和。毛泽东去新式学堂前,曾经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常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送别这天,母亲文七妹看着如今长得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深情的说道:“我石三伢子是有出息的,将来是要干大事的。”的确是这样,她的儿子在未来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解放全中国。
这些启蒙教育经历,为毛泽东后来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建设事业,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