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壮族先民的“无字天书”
花山岩画:壮族先民的“无字天书”
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明江东岸,矗立着一座被誉为“无字天书”的花山岩画。这幅高44米、宽170米的巨型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留下的艺术瑰宝,更是一部记录着2000多年前壮族社会生活的“历史档案”。2016年,花山岩画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岩画类世界遗产,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神秘的岩画内容
花山岩画现存图像1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大类。其中,人物图像最为丰富,有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不到0.3米。人物造型分为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做跳跃状。
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身,作小跑状。器物图像则有刀、剑、铜鼓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典型的组合:以一个高大魁梧、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可能描绘的是一场场庄严而又欢快的祭祀活动仪式,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历史与考古发现
关于花山岩画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张穆的《异闻录》:“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宁明州志》也有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璧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
1954年,广西博物馆首次对花山岩画进行调查。196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组建多学科考察团,对左江岩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新发现了43处岩画地点。2007年至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宁明、龙州两县的文物工作者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了又一次全面深入的考察,发现新的岩画点15处。
文化内涵与价值
花山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的艺术创作,更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岩画反映了古代壮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意识。画面中反复出现的铜鼓、刀剑等器物图像,与壮族先民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体现了其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灵的敬畏。
岩画中的人物图像,尤其是那些高大魁梧的正身人像,可能代表着部落首领或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人物。而众多的侧身人像,则可能象征着参与祭祀的普通民众。这种层次分明的构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组织结构。
此外,花山岩画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壮族先民运用单一色块平涂法,以赭红色的赤铁矿粉为颜料,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古朴,线条粗犷,风格简洁质朴,展现了壮族先民独特的艺术审美。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016年7月15日,花山岩画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项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花山岩画的艺术价值,更凸显了其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花山岩画不仅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壮族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今天,当我们站在花山脚下,仰望这些历经2000多年沧桑的岩画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花山岩画,这本“无字天书”,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壮族先民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它不仅是崇左旅游的一大亮点,更是探寻壮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