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兑换骗局频现,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积分兑换骗局频现,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近日,福州警方发布了一则提醒:“积分到期兑换”短信暗藏诈骗陷阱。据警方介绍,这类诈骗案件近期频发,不少消费者因误信此类短信而遭受经济损失。
以赵先生为例,他收到一条积分即将到期的短信,短信中的“积分商城”商品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且积分能抵扣不少费用。赵先生心动不已,消耗积分并花费数百元换购商品后,平台又以购物满5000元可提前发货为由,进一步诱骗赵先生转账。然而,当赵先生申请退款时,却发现该平台无退款入口,此时他才意识到被骗。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据统计,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2023年涉及“积分兑换”的相关投诉就超过4500条,问题集中在商家积分虚假宣传、兑换商品货不对板等,32%的投诉暂未得到沟通解决。
诈骗手法剖析
诈骗分子通常采用以下手法:
冒充官方平台:通过伪造的短信或邮件,冒充通信公司或知名电商平台,营造权威性。
营造紧迫感:强调积分即将到期,诱导消费者急于兑换。
设置钓鱼网站:短信中的链接实则是钓鱼网站,一旦消费者点击进入,便会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虚假客服诱导:在消费者下单后,虚假客服会以各种理由(如购物满额可优先发货)诱使消费者进一步转账。
如何防范积分兑换诈骗
谨慎点击链接: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尤其是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官方渠道核实:收到积分兑换信息后,应通过官方渠道(如官方网站、APP、客服热线)核实信息真伪。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在不明网站上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或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理性对待优惠:对于需要补差价、结合现金等形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积分兑换活动,要保持警惕,避免盲目消费。
遇到诈骗如何维权
保留证据:保存短信、网页截图、支付记录等证据。
及时报案: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
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
法律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可通过协商和解、调解、投诉、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解决纠纷。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如何作为
运营商和平台责任:网络运营商和短信发送平台应履行安全管理义务,加强对发送信息的审核,发现违法信息应及时停止服务并报告主管部门。
市场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积分兑换类商家的监管,对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多部门协作:积分兑换诈骗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通力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法律依据:此类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应依法追究责任。
积分兑换诈骗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还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消费者要提高警惕,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要加强监管,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