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刑责年龄是否该下调?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02: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刑责年龄是否该下调?

2024年3月,河北邯郸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校园命案:三名初中生涉嫌杀害同校同学,其中一名嫌疑人作案时还不满14周岁。这起案件再次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该下调的热烈讨论。

01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10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及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5.6万人,占同期犯罪人数比重为4.82%,到2022年这两个数据已分别降至2.8万人、1.94%。然而,在这一总体下降的趋势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容忽视——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数量,在2014年至2018年持续下降后,2019年开始出现反弹,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比例现已连续2年(2021年至2022年)保持在10%以上。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

02

犯罪背后:家庭教育缺失是重要诱因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多数涉罪未成年人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数据,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全国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流动式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及再婚家庭的未成年人数量排名前五。

北京密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刘珍君指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监护人监护意识不强,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在她审理的案件中,67%的未成年罪犯来自离异家庭。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的数据也显示,88%的涉罪未成年人来自问题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等问题。

03

法律应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

面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挑战,我国法律作出了及时回应。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14周岁降至12周岁,明确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一调整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有观点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有效震慑未成年人犯罪,而另一些专家则担心这可能忽视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04

专家观点: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新林指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立法,尤其是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采取“一刀切”式的刚性标准,难以适应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他建议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即如果有证据证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出于恶意,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则应推定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则强调,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小,犯罪低龄化趋势愈发凸显。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性也在变大,手段残忍,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认为,如果因未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的惩处对受害人而言是极其不公的,无法达到安抚受害人及其家属的作用,同时会使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从而失去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

05

国际经验:美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模式

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专门的少年法庭和惩戒机制,刑事责任年龄因州而异。大多数州遵循一般法原则,即7岁以下完全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7~14岁(在某些州可能是7~12岁或更高年龄)的未成年人在无充分证据证明下无刑事责任能力。

美国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在法律框架上,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设有专门的少年法庭处理相关案件。然而,司法体系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定罪量刑的难题等。为了遏制青少年犯罪,美国建立了一套惩戒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惩罚和教育措施,引导青少年走向正途,减少犯罪率,这套机制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6

案例分析:从司法实践看未成年人犯罪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40批指导性案例中,有一起因学生霸凌引发的正当防卫案件——江某某正当防卫案。这起案件中,14周岁的江某某因拒绝向同学胡某买烟赔礼道歉的要求,遭到同班同学孙某某等15人的围殴。在受到群殴后,江某某掏出折叠刀乱挥,捅伤陈某甲腰背部,划伤吴某大腿。法院最终认定江某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于涉罪未成年人,司法机关更倾向于通过教育、矫治等方式帮助其改过自新,而不是简单地施以刑罚。

07

结语:预防胜于惩戒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惩戒,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环节,父母应当承担起监护责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所强调的:“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积极协调推动专门学校建设,健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加大教育矫治力度,携手各方坚决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发势头。”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挑战,我们既要依法惩治,更要注重预防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