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
专家学者共话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
2024年4月9日,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十二讲(总第177讲)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讲座以“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纪念金庸诞辰一百周年”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式致辞
周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金庸先生的作品在小说、影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期待此次会议能够为线上线下的师生提供启发。
李盛教授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影视教育成就,并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期待。
主题讲座
在主题讲座环节,四位专家学者围绕“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这一主题展开精彩发言。
周星教授:金庸作品的奇观世界
周星教授认为,金庸先生的作品具有跨代际、跨世纪的影响。金庸所构建的是一个充满“奇观、奇想、奇人异士”的世界,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白日梦”,形成了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平行武侠世界。这个奇想世界既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金庸的作品中充满了鲜活的人物、现实的新鲜折射和故事纠缠的新鲜感受,展现了家国情怀和超越生活的戏剧性。
陈旭光教授:金庸作品的跨媒介传播
陈旭光教授分析了金庸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历程。从报纸连载到出版社出版,再到电影和电视剧改编,金庸的武侠宇宙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他认为,在后金庸时代,如何借助新媒介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再生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王海洲教授:金庸作品的视觉化特征与民族情怀
王海洲教授指出,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突出的视觉化特征,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金庸的作品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情怀,其道德信条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契合,这是其作品能够被反复改编的文化基础。金庸对历史事实的重视和对影视改编的开放态度,也是其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张燕教授:香港文学与武侠电影的内在联系
张燕教授探讨了香港文学与香港电影的关系。她认为,香港文学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故事精度、审美潜能和思想深度。金庸的武侠作品通过影像转化,赋予了更强的观赏性和传奇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宝藏。
在线提问环节
在问答环节,专家学者们就金庸作品的视觉化转变及其社会学意义、民族情感表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总结
周星教授在总结中强调,金庸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创造,展现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