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少年食育:培养下一代的健康饮食习惯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21: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少年食育:培养下一代的健康饮食习惯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攀升,预计到2030年将高达15.1%。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当前青少年饮食习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通过食育,培养下一代健康的饮食习惯,已成为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

01

从餐桌到课堂:食育的多重内涵

食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个体对食物的认知、选择和摄入能力。但食育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关注“吃什么”,更重视“如何吃”、“和谁一起吃”以及饮食背后的文化和习俗。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指出,食育的目的是通过饮食过程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孩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生活习惯和丰富的人性。它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技能、文化认同、环保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02

青少年饮食现状:问题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饮食习惯令人担忧。《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0—2019年我国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8.7个百分点。新发布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摄入的油和盐超过推荐标准的50.4%和67.8%,而蔬菜、水果、水产品、奶类、豆类的摄入量却只有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不良饮食习惯正在向低龄化发展。一位16岁的高中生因长期饮用高糖饮料而患上糖尿病,空腹血糖值是正常上限值的3倍多。类似案例在医院屡见不鲜,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已悄然年轻化。

03

家庭与学校:食育的双重阵地

家庭:言传身教是关键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表示,家长是培养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膳食行为和习惯。比如,改掉不吃早饭的习惯,一日三餐准时准点;不要只吃精细粮食,多吃五谷杂粮;少买饮料,多喝白水;制定餐桌规矩,吃饭时不看电视、听故事等。

学校:创新教育是核心

学校是食育的主战场。信阳市的食育课上,老师采用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们对食物有新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切实感到零食的高含油量,老师点燃薯片,一片竟能滴出7滴油,令在场学生大吃一惊。一瓶饮料前摆着七八块白花花的方糖,这就是该饮料的含糖量。这种直观感受下,孩子们对饮料、零食和油炸零食的兴趣度大大降低。

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菜地,把种菜变成课程。孩子们体验了播种、浇水、观察记录、收获等全过程后,真的发生了变化: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对绿叶菜有了情感,不再抵触盘子里的绿色;吃着自己种的胡萝卜不再皱眉头,反而觉得甜滋滋的。

食堂里,用餐前集体朗诵感恩诗,餐中做到食不语,坚持光盘,杜绝浪费。刚开始,学生们很不习惯,需要值班老师不断地提醒,如今他们已经很习惯了。一餐下来,除了一些菜汤外,基本没有其他餐厨垃圾。

04

成功案例:食育带来的改变

浙江德清砂村:社区层面的食育实践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专家徐娇分享了食育实践的多个成功案例,以浙江德清砂村为例,食育的实践显著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短短几年间,超重肥胖率和高血压控制率均有明显好转,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显著提升。

信阳市:校园食育的典范

十年来,在空军招飞考试中,信阳学生体检合格率稳居全国前列,先后向空军院校输送了近300名优秀飞行员,连续11年位居全国地级市招飞第一名。

05

展望未来:食育的广阔前景

食育的兴起,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健康教育时代的到来。徐娇的演讲不仅是对食育现状的深度剖析,更是一个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她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食育政策、法制标准,塑造支持性环境,提炼科学知识,探索策略方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完整体系,并不断试点实践、总结经验,最终实现食育的全面推广与持续改进。徐娇的洞见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健康中国食育事业的宏伟蓝图,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健康、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