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生态保护的创新典范
徽州区:生态保护的创新典范
2024年5月,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结束长达5年半的封闭轮休,重新对外开放。这一举措不仅让天都峰得以休养生息,更让其重新开放后焕发新生,成为黄山旅游的新亮点。这正是黄山市徽州区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科学轮休,让山峰“充电”
天都峰的轮休始于2018年12月,经过5年半的封闭保护,于2024年5月重新开放。轮休期间,景区管理部门对天都峰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提升。监测数据显示,经过休养生息后的区域内,微生物、植物分布均较轮休前有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这种轮休制度始于1987年,黄山风景区对始信峰进行首次封闭轮休。近40年来,黄山先后对莲花峰、狮子峰、丹霞峰、天都峰等多处景点实行封闭轮休,每个轮休期3至5年。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水环境治理,守护生命之源
在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今年新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末端处理系统最大处理量可达95吨。该系统采用浙江大学研发的“A²O+复合介质生物滤器污水装置”,通过格栅井、A²O池回流曝气、复合滤池等多级处理,实现水质净化和达标排放。
而在西溪南镇坑上村,作为区级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该村建成了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提升浇灌系统,实现了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这些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新安江生态补偿,开创跨域共治新模式
发源于黄山六股尖的新安江,是安徽和浙江两省的重要生态屏障。2012年以来,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探索建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两省约定年度水质达标则互相拨付补偿资金。
当前,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年均向千岛湖输送约70亿立方米清水。两省建立了由四项污染物指标和水质稳定系数、指标权重系数为主要内容的P值补偿标准体系,并常态化开展水质联合监测和执法检查。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徽州区的生态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以新安江百里画廊为例,沿线的山水画廊、徽州古城、自驾露营等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游客打卡的新热点。
在产业合作方面,来自浙江的农夫山泉在黄山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就业约300人。歙县以“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为纽带,与杭州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搭建智慧平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此外,黄山市还创新性地将水价值纳入GEP核算体系,并对下辖7个县区开展GEP评价。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已完成9432笔生态产品交易,交易额达43.89亿元,最高溢价率1500%。
结语
徽州区的生态保护实践,展现了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通过景点轮休、水环境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等创新举措,徽州区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一经验,值得更多地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