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出土曹雪芹先祖墓志,揭秘《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沈阳出土曹雪芹先祖墓志,揭秘《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2012年,一块在沈阳出土的墓志石,让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家族史有了新的重要发现。这块名为“赠怀远将军曹公墓志”的石碑,不仅证实了曹雪芹先祖“世居沈阳地方”,更为研究曹雪芹家世提供了关键线索。墓志中记载的曹辅,其高祖正是公认的曹雪芹家族入辽始祖——曹俊。
曹俊:从军校舍人到镇国将军
据墓志记载,曹俊原为军中舍人,负责军中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在军中设置学校,逐渐发展成军中舍人制度。舍人由官府推举或选派,任期三年,每年轮换一批,负责编写教材、招收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等。曹俊因业绩突出,从军校事务逐步升迁,最终成为“镇国将军”。
曹俊随明军从登莱渡海入辽南,因军功世袭指挥使,封怀远将军,先驻守金州,后调至沈阳。《辽东曹氏宗谱叙言》记载,曹雪芹的远祖曹俊在宪宗时期因军功被授予指挥使,封为怀远将军,攻克辽东后调任金州守御,继而调至沈阳中卫,家族从此在沈阳扎根。
八代世袭:沈阳中卫指挥使
曹俊的子孙连续八代担任沈阳中卫指挥使,这一世袭职位直到曹雪芹的五世祖曹锡远。在明代,军户与民户有严格区分,职务世袭,只有长子可以继承。曹辅作为曹俊的玄孙,20岁时接替因病的父亲,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这一记载得到了官方认可,证实了曹家世代居住沈阳的历史。
实物证据:长安寺碑与墓志
相对于清朝修撰的族谱,在沈阳出土的曹辅墓志和长安寺内的《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都是明朝文字,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长安寺作为沈阳最古老的寺庙,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比沈阳城的历史还要悠久。寺内现存的《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记载了其在明永乐七年(1409年)及之后多次修缮的情况,见证了沈阳的历史变迁。
文化意义: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家族在沈阳的历史,为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提供了新的视角。曹家在沈阳的兴衰,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曹雪芹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思考。长安寺不仅是沈阳的历史见证,更与曹雪芹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研究曹雪芹家世和《红楼梦》文化背景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长安寺已成为游客了解沈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寺内现存的《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和曹辅墓志,静静地诉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吸引着人们探寻曹雪芹家族与这座古刹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