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险:最新政策突破与实践挑战
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险:最新政策突破与实践挑战
2024年12月,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及超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法院判决被告伟某公司向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陈阿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合计200627.06元。这一判决不仅体现了司法实践中对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新动向,也折射出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权益保障的最新进展。
政策突破: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迎来新纪元
202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用人单位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层面对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作出明确规定,填补了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空白。
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提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可以请求参照适用劳动法律法规处理相关争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发布通知,支持超龄劳动者再就业,并强调保障其合法权益。
现实困境:工伤保险待遇仍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政策层面不断突破,但在实践中,超龄劳动者在工伤保险待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关系认定争议:由于超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常被认定为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这直接影响了工伤认定和赔偿标准。例如,在陈阿姨的案件中,尽管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陈阿姨已超过退休年龄,法院最终认定双方为劳务关系。
工伤认定资格受限:许多超龄劳动者因未参加工伤保险,其工伤认定申请可能被拒绝受理。如浙江嘉善的老贾案例中,工伤认定部门以其无法提供工伤保险参保证明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赔偿责任归属不清:用人单位可能以劳动者超龄为由,拒绝承担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工伤保险责任。在一些案例中,即使劳动者被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赔偿责任。
建议与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
面对上述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险保障体系。
对用人单位的建议:
- 及时了解并遵守最新法律法规,明确超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要求。
- 为超龄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或雇主责任险,降低用工风险。
-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为超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对劳动者的建议:
- 了解自身权益,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 留存工作证明、工资发放记录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
- 如遇工伤,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并寻求法律援助。
展望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超龄劳动者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劳动保障体系。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消除对超龄劳动者的就业歧视,营造更加包容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