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常见治疗方式: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的治疗
脑梗死的常见治疗方式: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的治疗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将对脑梗死的几个常见类型及其治疗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脑梗死的3个常见类型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TOAST分型将脑梗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以下内容将简单介绍前3种。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着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规范给予干预治疗,可有效防治其发生及发展。中老年患者多见,多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烟酒史等。
2、心源性脑栓塞
脑栓塞指的是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从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区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在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大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
二、脑梗死该怎么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在一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选用改善患者脑循环、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措施。
1、一般治疗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吸氧、调控血压、控制血糖、给予物理降温和抗感染治疗、及时发现心脏损伤。
2、溶栓治疗
即使是在脑梗死的早期,中心部位已经出现不可逆性的损害,此时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从而避免脑组织形成坏死[1]。通过使用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溶解阻塞脑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恢复正常。
3、血管内介入治疗
主要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急性血管成形术、动脉溶栓[2]。通过物理手段恢复脑血管的通畅,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
4、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不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在其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5、抗凝治疗
临床上可选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进行抗凝。
帮助患者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抗癫痫治疗、抗凝治疗、定期翻身(避免压疮)、肠内营养支持等。
(注:当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要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医生需要纠正患者的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脑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常见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治疗脑梗死需根据病情采取个体化方案。同时,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同样重要,通过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广大群众应该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积极预防,及时就医。
[1]王伟,罗本燕.神经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