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至来了,古人的长度单位有多神奇?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28: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至来了,古人的长度单位有多神奇?

冬至来了,古人的长度单位有多神奇?

“冬至大如年”,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不仅是自然时令的转换点,更是古人度量时间的重要节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那时候的长度单位有多神奇吧!

01

从冬至看古人的时间度量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在古代,冬至不仅是计时的重要节点,也是度量天地变化的关键时刻。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轨迹,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是古人度量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

02

古人的“尺”到底有多长?

商代时,一尺约等于16.95厘米,而到了周代则增加到23.1厘米。秦汉时期,一尺约为23.1厘米,而到了唐代,一尺则达到了30.6厘米。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03

“身体力行”的度量智慧

古人的长度单位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寸”源于手指宽度,《孔子家语》中提到,“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说明寸是基于手指宽度的度量单位。而“尺”则源于拇指与食指伸展的距离,双臂展开的长度则被称为“寻”。这种以人体为基准的度量方式,体现了古人“身体力行”的智慧。

04

长度单位里的成语故事

“寸”和“丈”这两个长度单位,在成语中也留下了有趣的痕迹。比如“寸土寸金”“寸草不生”等成语,都用“寸”来强调微小;而“一落千丈”“光芒万丈”则用“丈”来表达宏大。还有“得寸进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的成语,展现了古人对长度单位的巧妙运用。

05

从“七尺男儿”到“三寸不烂之舌”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七尺男儿”这个词,按照现在的长度单位来计算的话,一米等于3尺,也就是说“七尺男儿”足足有2米多高!难道古代人都和姚明差不多高吗?其实古代的“尺”与现在的“尺”是不一样的,古代一尺约23厘米,而现代一尺约等于33.3厘米,差别不小。我们常说的“七尺男儿”,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只是刚过1.60米而已,这算是比较常见的身高,而古人认为的标准身高是八尺,也就是1.82米左右,而身长九尺半的关羽,也就是约有2.18米,就算在现在也是相当高了。

还有“三寸不烂之舌”这个成语,这里的“三寸”指的是人舌头的实际长度,展现了古人对长度单位的巧妙运用。

06

古人度量单位的启示

从冬至到长度单位,我们看到了古人在度量世界时的智慧。他们不仅通过观察自然制定了精确的节气,还巧妙地利用人体创造了实用的度量体系。这些看似简单的度量单位,背后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到“冬至”“七尺男儿”“三寸不烂之舌”时,不妨想想古人的智慧,感受一下那些隐藏在度量单位背后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