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营养补充四大误区,这些错误观念要不得!
血液病患者营养补充四大误区,这些错误观念要不得!
血液病患者的营养补充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患者和家属往往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不仅不能帮助病情,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蛋白质补充:单一来源不可取
很多患者认为,只要多吃鸡蛋就能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虽然鸡蛋确实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但仅靠鸡蛋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的建议,血液病患者需要多样化的蛋白质来源。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单纯依靠鸡蛋补充蛋白质,每天可能需要摄入4-5个全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会带来其他营养失衡的问题。因此,除了鸡蛋,还应该适量摄入瘦肉、牛奶、大豆制品等,确保蛋白质的充分供应。
铁、叶酸和B12:食物补充有限
在血液病患者中,贫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而铁、叶酸和维生素B12是造血的重要原料。一些患者希望通过食补来解决贫血问题,比如多吃红枣。然而,仅靠食物补充这些营养素的效果往往有限。例如,大枣虽然有一定的补血作用,但其含铁量并不高,且吸收率较低。如果患者确实存在造血原料缺乏的情况,单纯依靠食物补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补充剂。同时,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人血白蛋白:不是营养补充剂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患者或家属要求使用人血白蛋白,认为它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根据《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人血白蛋白并不适合作为营养补充剂使用。白蛋白水解后提供的氨基酸并不全面,营养价值有限,直接输注白蛋白制剂只能短暂提高白蛋白水平,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此外,人血白蛋白制剂价格昂贵,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引起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的传播。因此,对于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该以加强肠内肠外营养治疗为主,而不是依赖人血白蛋白。
饮食调理:避免极端限制
在饮食调理方面,一些患者可能会采取过于严格的限制措施,比如完全避免摄入某些食物,或者过分追求某种营养素的摄入。这种做法往往弊大于利。例如,为了控制血磷水平而过度限制肉类摄入,可能导致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影响患者的预后。正确的做法是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既要保证营养的充足供应,又要避免过度摄入某些成分。同时,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正确的营养补充原则
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营养补充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制定。
全面性原则:营养补充应该注重全面性,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而忽视了整体的营养平衡。
专业指导:在营养补充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补充导致的营养失衡或药物相互作用。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液指标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营养补充的效果。
血液病患者的营养补充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话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避免上述误区,制定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