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吃糖瓜,甜甜蜜蜜迎新年
小年夜吃糖瓜,甜甜蜜蜜迎新年
“二十三,糖瓜粘”,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谣,道出了小年最重要的节俗之一——吃糖瓜。糖瓜,这种看似简单的麦芽糖制品,却承载着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甜蜜的制作工艺
在山东莱芜陈楼村,73岁的陈佃起老人已经做了五十多年的糖瓜。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坚持所有工序都手工操作,只为保留那份最纯正的味道。
糖瓜的制作过程堪称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从备料发酵到熬制糖稀,再到冷却、拔糖、合缝,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精心操作。熬糖时,温度要达到100多摄氏度,稍有不慎就会烫伤。但对陈佃起这样的老手艺人来说,这种烫伤早已是“家常便饭”。
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的“勒糖”环节。师傅们将中空的糖管子用细麻绳勒紧,一个个圆鼓鼓的糖瓜便应运而生。再经过竹筛子的滚动定型,撒上一层芝麻,一颗颗金黄诱人的糖瓜就完成了。
祭灶与祈福
糖瓜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人们供奉糖瓜,就是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甜甜的糖瓜,不仅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更是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糖瓜粘,寓意着生活甜蜜,家庭和睦。”
从传统到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糖瓜也在不断创新。在安徽黄山的祁门县,一种名为“嵌字豆糖”的创新糖瓜应运而生。这种糖将吉祥如意的汉字嵌入其中,让美食与文化完美结合。
在山东,陈楼糖瓜更是借助电商平台走出国门,让远在海外的华人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2015年,陈楼糖瓜还登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甜蜜的传承
糖瓜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正在被新一代传承人接力。陈佃起老人已经将手艺传授给了几个五六十岁的“年轻人”。在他们的手中,这门古老的技艺将继续焕发生机。
“这么好吃的糖瓜,灶王爷吃了肯定给咱说好话。”陈佃起老人的这句话,道出了糖瓜最本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品味一颗糖瓜,感受那份来自传统节日的甜蜜与温暖。毕竟,生活需要一点甜,更需要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