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酉学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等着我》见证奇迹时刻
马酉学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等着我》见证奇迹时刻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的马酉学,终于通过DNA比对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个跨越了近30年的寻亲故事,不仅见证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也展现了人类对亲情的不懈追求。
一段跨越近30年的寻亲路
马酉学的故事始于1994年。那一年,她出生在中国安徽马鞍山,却在不久后被亲生父母遗弃。7个月后,她被来自美国的单身女子珍妮收养,随后前往美国洛杉矶生活。
在珍妮的悉心照料下,马酉学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对自己的身世产生好奇。2006年,在养母的支持下,12岁的马酉学第一次回到中国。当飞机降落在中国土地上时,她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然而,这次寻亲之旅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3年,19岁的马酉学再次来到中国,并登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在节目中,她哭着喊道:“你们在哪里呀?”然而,这次尝试依然没有结果。
尽管一次次失望,马酉学从未放弃。2024年6月,她参与了采血,将自己的DNA纳入了寻亲库。仅仅一个多月后,奇迹发生了。安徽省警方通知她,通过DNA比对,找到了她的亲生父母。
科技助力,让寻亲不再遥不可及
马酉学的成功寻亲,离不开DNA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寻亲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格灵深瞳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助力寻亲事业。他们开发的跨年龄同亲缘比对算法,可以利用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照片进行查找,大幅提升了寻亲效率和成功率。据统计,2020年中国走失人次达到100万,而科技的应用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获团圆的希望。
坚持的力量:相似的寻亲故事
马酉学的故事并非个例。同样是在2024年,另一位华裔荷兰小伙苟永明也在时隔30年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1994年,3岁的苟永明在成都火车站与父母走散,随后被送至福利院。4岁多时,他被荷兰夫妇收养,前往荷兰生活。为了寻找亲生父母,他学会了汉语,并多次回到四川寻亲。2023年10月,通过DNA比对,他终于得知自己本名叫高庆松,亲生父亲是江苏徐州人,母亲是四川米易县人。
这两个故事都展现了寻亲之路的艰辛,但最终都以团圆告终。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亲情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裂。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在让这份重逢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等着我》:一个节目的社会价值
央视《等着我》节目自开播以来,已经帮助无数家庭实现了团圆梦。从2013年马酉学首次登上节目,到2024年她终于找到亲生父母,这期间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节目组从未放弃。
《等着我》不仅是一个电视节目,更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平台。它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寻亲事业,也为无数寻亲者提供了希望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见证了科技向善的力量。
马酉学的故事,是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让我们相信,无论距离有多远,时间有多久,亲情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裂。而像《等着我》这样的公益节目,以及不断进步的科技力量,正在让更多的家庭重获团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