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变“土皇帝”:权力滥用背后的治理困境
村支书变“土皇帝”:权力滥用背后的治理困境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今年前三季度立案数据,其中村干部立案数字引发关注。通报显示,2024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一数据是去年同期立案人数4.6万人的近两倍,也超过了去年全年立案总数的6.1万人。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村支书权力滥用问题的严峻性。
村支书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
村支书作为村级组织的“一把手”,掌握着重要的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然而,一些村支书却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各种形式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 违规骗套国家补贴:在广东惠州,32岁的村支书茹杰威通过伪造文件、抢种青枣树等方式,骗取垦造水田项目青苗补偿款。
- 贪污侵占集体资金:在山东菏泽,原村支书韩广云违规截留村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8.5万元,虚报冒领玉米种植保险1.2万元。
- 虚报冒领惠农资金:在安徽六安,原村支书许长金安排村干部虚报环境整治项目工时,套取资金5.7万元。
权力滥用背后的根源
村支书权力滥用现象频发,背后有多重原因:
村级财务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9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建立“村财乡管”制度,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漏洞。一些村干部会自行扣留部分钱款随意列支,而乡镇在审核时往往只停留在财务手续、流程的把关上,缺乏对票据凭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
监督机制缺失:财务信息公开存在选择性,公示内容多为非关键信息,对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相关资金使用发放情况的公示则不足。这导致村民难以获取关键信息,无法有效监督村干部的行为。
激励机制不足:村干部不在行政系统内,收入较低,大多是兼职,基本没有职务上的晋升空间。在有限的激励机制下,一些村干部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如何破解村支书权力滥用难题
面对村支书权力滥用这一顽疾,需要从多个层面综合施策:
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和监督标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减少自由裁量权,防止设租寻租。
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协同作用。推进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确保村民能够及时获取关键信息。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办案力度,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创新治理方式: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赋能,提高管理效率。
优化激励机制:建立系统、科学的发展性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激励、荣誉激励和保障性激励。提高村干部待遇,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村支书权力滥用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监督、技术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清廉、高效、为民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