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vs湖北:清末新军的“南北双璧”孰优孰劣
北洋vs湖北:清末新军的“南北双璧”孰优孰劣
在清末军事改革的浪潮中,北洋陆军与湖北新军作为帝国军队的“南北双璧”,代表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水平。这两支军队在装备、训练和实战能力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现了晚清军事现代化的努力与成就。
早在1901年之前,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几支小规模的新军编练完成,即北方的“新建陆军”与南方的“自强军”。1894年10月,甲午战争激战正酣之时,清政府任命广西布政使胡燏棻于天津小站招募壮丁5000人,编成10营,一切操练章程均按西法办理,号称“定武军”。第二年袁世凯接替小站练兵事务后,改为“新建陆军”,并扩大兵员达7000人,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同年冬,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奏准募精壮3000人,聘德国顾问采用西法教练,建成“自强军”。在日后的编练新军大潮中,“新建陆军”的直接继承者北洋陆军与沿袭了“自强军”衣钵的湖北新军遂成为全国新军的翘楚,堪称帝国军队的“南北双璧”。
早在“新建陆军”时期,这支袁世凯一手创建的军队的战斗力就已是鹤立鸡群。1898 年英国海军少将贝司福访问中国后发现,按照西方标准,袁世凯的部队是大清帝国唯一装备齐全的部队,其余的多数部队都缺乏纪律和训练,甚至装备较好的部队也往往因训练不足而失去价值,因为除袁世凯的士兵以外,军队极少甚或不作射击训练。八国联军之役之后,作为华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支精锐部队,加上处在“畿辅拱卫神京,实为根本重地,与他省形势,轻重悬殊”这样的重要地理位置,实际上成为“中央军”的北洋陆军在经费上更是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点关照,户部要“解饷”,各省要“协饷”,甚至以“省周折”的名义,将直隶省原本应上缴国库的款项,截留下来作为北洋军的练兵经费,这也使得财大气粗的北洋陆军一口气建立了六个镇(师),并有能力外购大量先进武器(仅1904年为装备第一镇即以120万两白银巨款向日本购得1.4万支步枪与64门火炮),保证武器装备与国内其他军队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其装备的步枪是被称为现代步枪鼻祖的德国1888式毛瑟7.9mm连发步枪与日俄战争时的日军主力步枪三十年式6.5mm连发步枪;而北洋陆军每镇火炮标配为54门75mm山野炮,其中性能优良的德式克虏伯75mm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是日造和国造火炮,亦多是仿自克虏伯式。到 1910 年,北洋陆军甚至还购买了一架法国产沙麦式飞机,用于侦察、训练。
在当时的全国军队中,能够与北洋陆军相提并论的唯有湖北新军。由于地方军的性质,湖北新军得不到北洋陆军那样的经费支持,而只能依靠湖北自身的收入,以至于新军军饷就要占去湖北收入的一半。因此,与北洋六镇7.5万人相比,湖北新军的规模要小得多,仅建成一镇(师)另一混成协(旅),共计1.6万人,但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下,湖北新军声名鹊起,1905年,兵部侍郎练兵处大臣铁良视察后认为湖北新军“可为沿江各营伍之冠”,1909年,陆军部派人密查三江两湖浙闽军队后回京也报告说“各省军队以湖北为第一”;同年一名英国陆军军官访问后也认为,湖北新军“装备精良,列队行军和训练都十分出色”。受制于地方财力有限,湖北新军无法像北洋陆军那样一掷千金购买外国先进武器,但湖北新军较之北洋陆军拥有一个后勤补给上的巨大优势:汉阳兵工厂。自从1895年创办以来,汉阳兵工厂能够各种枪炮弹药,汉阳兵工厂仿照德国1888式毛瑟步枪生产的“汉阳造”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为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到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部队的轻武器装备的主要枪型。湖北新军的步枪即是清一色的“汉阳造”,由于汉阳兵工厂有能力每个月生产100万发步枪子弹(汉阳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在全中国居首位),湖北新军也就绝无弹药匮乏之虞了。
1906年10月,北洋陆军与湖北新军这两支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在河南彰德府举行了会操(军事演习),会操参战兵力达 33958 人,战马 2743 匹,接济车、弹药车 898 辆,部队运动区域 2000 平方里,战线长达 20 余里。在如此大的地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是中国自古未有的。上海的《申报》对此评论说:“法令之严明,战术之娴习,中国前此未有也”,给予新军高度评价。当时的美国陆军武官也估计,至少需要有一支五万人的外国军队才能夺取北京。比较在庚子国变中打进北京城的八国联军不足一万人这一情况,足见新军的存在已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必须认真考虑武力干涉中国事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