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环署加强生蚝食品安全监管,多措并举保障市民健康
香港食环署加强生蚝食品安全监管,多措并举保障市民健康
近日,香港接连发生多起与生蚝相关的食物中毒事件,引发公众对生蚝食用安全的关注。为保障市民健康,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加强了对生蚝食品安全的监管,并发布了一系列安全食用指引。
食环署加强巡查,确保生蚝储存安全
为保障食物安全及公众健康,食环署于农历新年假期前加强巡查全港多個持牌食物業處所,确保供不經烹煮而食用的生蠔在適當溫度下貯存。
食环署發言人表示,自1月31日起,食环署展开了连串行动,在各区加强巡查。行动中未发现违规情况,并向食物业处所负责人和员工提供卫生教育,派发食物安全小册子,介绍存放生蚝的正确方法。
严格储存条件,违规将被取消牌照
食环署在其发出的受限制食物售賣許可證或書面准許的持證/持牌條件中訂明,所有可供即時食用的生蠔須存放在雪櫃或其分格內,並須與其他食物分隔,而溫度須保持在攝氏零度至四度之間。如發現處所違反上述條件,食環署會視乎實際情況發出口頭或書面警告,甚至考慮取消有關處所的許可證/牌照。
高危人群需谨慎,彻底煮熟最安全
食环署提醒,由于蠔隻以過濾大量海水、吸收在海水中懸浮食物粒子的方式進食,如果養蠔或採蠔的水域水質帶有細菌(例如副溶血性弧菌和創傷弧菌)及病毒(例如諾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這些物質會在蠔的體內積聚。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蠔可能會有直接攝入這些微生物的風險,孕婦、幼童、長者、免疫力弱人士及肝病患者等容易受感染的人士,應避免進食。
此外,食安中心亦在二○二三年十二月舉行的食物安全研討會提醒食物業在處理及供應生蠔時須遵從良好衞生規範。食物從業人員供應可供即時食用生蠔時,亦應注意以下要點:
- 生蠔於食用前應保存於攝氏四度或以下,以防止細菌生長;
- 生蠔應存放在指定雪櫃內的密封容器,以免與其他食物交叉污染;
- 經常保持良好衞生,包括勤洗手、使用清潔的獨立用具以處理生蠔;及
- 處理生蠔或為生蠔去殼時戴上清潔的保護手套,以防止受傷及感染。
食品安全无小事,市民需提高警觉
食安中心已發出全新的食物安全建議及業界指引,向市民提供進食即食生蠔的安全風險資訊,及協助食物業於供應即食生蠔時執行合適的食物安全措施。為保障食物安全,市民尤其是高危人士應徹底煮熟生蠔食用。有關建議及指引詳情,可瀏覽食安中心網頁(www.cfs.gov.hk/oyster)。
食環署會繼續加強巡查,確保持牌/持證人或相關負責人遵守有關牌照或許可證條件,並符合法例訂明的衞生標準。
近期生蚝食物中毒事件回顾
12月17日,香港卫生署公布调查结果称,首宗食物中毒个案涉及5名27岁至40岁女子,其于12月10日在红磡都会海逸酒店的西餐厅“The Promenade”食用自助餐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第二宗个案另有3名26岁至47岁女子于12月11日同一餐厅用餐后,同样出现腹痛及腹泻等症状。两宗个案中有4名食客已就医治疗。
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有4名食客曾进食包括生蚝等同类食物,可能因感染诺如病毒或副溶血性弧菌引发身体不适。
18日,卫生署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署方相关人员已到涉事餐厅检查,抽取食物样本化验,指示有关餐厅暂停供应相关食物并对餐厅内部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向餐厅员工提供食物安全和环境卫生教育。卫生署表示,调查仍在继续,不排除会有新增个案。
南都记者注意到,卫生署曾于12月13日公布一宗食物中毒个案,涉事餐厅同为海逸国际酒店集团旗下的九龙海逸君绰酒店西餐厅“The Promenade”,有8名食客因进食生蚝后感染诺如病毒,其中有7名食客已就医治疗。
卫生署表示,诺如病毒的产生通常与食用未经煮熟或生的贝壳类海产有关,各年龄阶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冬季为病毒感染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则常见于沿岸水域,人们多因进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海产而受感染。卫生署提醒,市民需保持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预防由食物传播的疾病。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陈丹玲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港事传真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陈丹玲
张亚莉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