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鼠疫传播,做好家庭防护
警惕鼠疫传播,做好家庭防护
2024年8月,全国报告鼠疫发病2例,死亡1例。这一数据提醒我们,鼠疫这一古老的传染病并未远离人类社会,而是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安全。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的背景下,鼠疫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鼠疫是原发于啮齿类动物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染疫的鼠蚤或其他途径引起人间流行。鼠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淋巴及血管系统的炎症和组织出血,发病急、病情重、病程短、病死率高、传染性极强,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经跳蚤叮咬传播: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经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而发生的感染,食用未煮熟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可发生肠鼠疫。
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鼠疫的症状
鼠疫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等。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等类型。其中,肺鼠疫病情最为凶险,传播速度也最快。
家庭防护措施
面对鼠疫威胁,家庭防护是第一道防线。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护措施:
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封堵所有可能的入口,减少老鼠的滋生和传播风险。
妥善存放食物:将食物存放在密封容器中,避免裸露在外,减少老鼠觅食的机会。
使用驱虫剂:在家中使用驱虫剂,特别是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可以有效防止跳蚤叮咬。
个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避免在鼠类出没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鼠疫接触史。
国家防控政策
国家层面,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对鼠疫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建立完善的鼠疫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实验室检测管理,完善应急队伍和专家委员会建设,同时巩固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结语
鼠疫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防护可以有效预防。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既要提高警惕,又要避免过度恐慌。通过了解鼠疫知识,采取科学防护措施,我们完全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