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后,预制菜还能安心吃吗?
315晚会后,预制菜还能安心吃吗?
3月15日晚,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安徽阜阳三家食品企业使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预制菜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企业不仅使用带有淋巴结、甲状腺的劣质“槽头肉”,还存在虚标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事发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涉事企业进行查封,并对法定代表人展开调查。
这一事件再次将预制菜推上风口浪尖。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产值已超5000亿元,预计2026年将破万亿元。然而,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行业现状:标准缺失与信任危机
预制菜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标准体系不完善:虽然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但行业标准仍不够完善。目前仅有部分地方和团体发布了相关标准,如广西南宁的《预制菜术语》等,而国家层面的标准尚未出台。
食品安全隐患: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材料,甚至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虽然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于2025年2月实施,但如何确保企业严格执行仍是难题。
消费者信任度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诸多疑虑。一方面担心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另一方面也对餐厅使用预制菜而不告知的做法表示不满。根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78.1%的消费者反映餐厅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
监管措施: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面对预制菜行业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
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列入立项计划,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多项预制菜相关行业标准。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24年3月发布的《通知》明确要求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此外,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菜单、公示栏等方式提供预制菜品的相关信息。
未来发展方向:标准化、透明化、高质量
要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建立统一标准: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应推进生产全流程标准化,制定原料生产、产品供应、加工、品质等各类标准。同时,建立预制菜智能化平台,实现全流程记录和追溯。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建议,应建立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识别和防控。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微生物安全数据库,与国家数据库互联互通。
提高透明度:专家建议,预制菜生产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过敏原信息等。同时,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应提前告知消费者,保障其知情权。
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应严把原料关,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同时,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消费者建议:如何选择安全放心的预制菜
面对预制菜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大型商超、知名电商平台或有良好口碑的品牌产品。
查看产品标签:注意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避免购买标签信息不全的产品。
关注企业资质:选择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的企业产品,这类企业通常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更为规范。
理性对待价格:如果价格明显低于同类产品,要警惕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注重品牌信誉:选择那些公开承诺不使用防腐剂、添加剂使用透明的品牌。
预制菜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标准、提高透明度等措施,行业有望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消费者,既要保持理性态度,也要积极行使知情权和选择权,共同推动行业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