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时候受过的「苦难教育」,仍在损害你的健康!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35: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时候受过的「苦难教育」,仍在损害你的健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很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曾经的观念认为,吃过苦的孩子,抗压能力更强,更可能出人头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所谓的「苦难教育」可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健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苦难教育的多种形式

在心理学上,「苦难教育」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在大家的记忆中,它可能有很多种形式:

有时,它被叫做「打压式教育」——不管多努力,你从来不被肯定,永远受到打压。

那些闪光的、成功的、快乐的瞬间,仿佛根本不重要,也永远不被看到,听到的总是「不对」「不行」「不够好」。

有时,它被叫做「挫折式教育」——没有挫折,制造挫折也要上。

故意设置一些毫无必要的「挑战」,期待孩子在经历磨砺后,变得吃苦耐劳,坚韧不屈。

有时,它被叫做「诉苦式教育」——无论生活条件多好,都要忆苦思甜。

好不容易攒够钱出去玩,想给家人分享美到窒息的风景和激动的心情,可最终收获的永远是说教,以及窒息的心情。

有时,它被叫做「愧疚式教育」——家人对我们的付出都有条件,并非不求回报。

「为了你……」「要不是你……」,看到了他们的付出,收获了他们的关心,但这些好像都要用成绩、用听话来换。

苦难教育的影响

这些所谓的「苦难教育」,多多少少都会在成长中留下印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但它们并不一定如预期中那般正向,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中国新青年报》的调查显示:高达 90.6% 的青年小时候处在「打压式教育」的家庭环境中,且有 45.4% 的人表示这种「打压式教育」一直持续到中学。

这些贬低、否定和打压,的确能将骄傲自满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可同时,被会让孩子从小变得自卑又拧巴。

糟糕的否定、打压,还可能会带来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赛丽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当个体在面对反复的失败和挫折后,开始相信自己无法通过努力改变结果,从而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

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开始讨好。

为了不被讨厌,压抑自己的感受,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

这种情况,往往更容易出现在那些听话的「乖孩子」身上。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只有听话、争气,才能得到表扬和认可。一旦行为与预期不符,就会被贴上自私、没良心的标签。

苦难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童年的负面经历,除了心理上的难以释怀,还可能真实地影响着身体。

发表于《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显示:童年遭遇的逆境,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其中童年忽视与海马体减小有关。

海马体的减小,可能伴随认知功能、记忆力下降等。研究还指出,童年的情感忽视与腹侧纹状体对快乐面孔的反应减少有关。这是大脑中与奖赏和情绪相关的一个区域,也与快乐和积极情绪体验相关。

那些没有被及时回应的情绪、没有收到的安慰和鼓励、总是被忽视的需求,都可能让长大后的你,体验快乐和热情的能力越来越弱。

甚至有研究发现,童年吃的苦,可能会通过影响免疫系统伴随一生。更严重的创伤,甚至会增加抑郁症、Ⅱ 型糖尿病、成年期癌症的风险。

针对老年家庭痴呆症照顾者和非照顾者的研究发现,相对来说,经历过童年逆境的人端粒更短,这可能意味着寿命也会相差 7~15 年。

自我疗愈的方法

看到苦难教育背后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发泄指责,或是找出所谓的「坏人」。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当开始思考「我是谁」「为什么会痛苦」,苦难教育的传承就有了被打破的机会。

曾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但人的自我疗愈能力出乎意料得强大。那些小时候被压抑的情感,就让自己来满足。

  • 喜欢的东西,用认真工作赚的钱去买,我值得;
  • 每一次别人的夸奖,都是对能力的认可,我开心;
  • 有人不喜欢我,没关系,总能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
  • 事情出了岔子,真诚道歉仔细处理,人生不会因此完蛋……

从苦难中走出来,用自信、坦诚、不扫兴,好好地把自己再养一遍。苦难不值得歌颂,该感谢的,一直都是心底那个期待美好,没有放弃的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