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能活过70岁的尿毒症患者,除了接受治疗,日常还戒掉了3事
医生:能活过70岁的尿毒症患者,除了接受治疗,日常还戒掉了3事
我们常常听到尿毒症晚期的患者因为肾功能衰竭而无法再正常生活,很多人认为,得了尿毒症,除了接受治疗,基本就没什么希望了,那么,真的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了吗?
在医疗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在面对尿毒症时感到无助,他们不清楚除了治疗之外,生活中是否还可以做些什么。
医生常常会告诫他们,尿毒症并非绝症,正确的生活方式能极大地帮助疾病的缓解。
戒掉过度的“自我放纵”
曾接诊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其从事建筑行业,他生活极度不规律,工作压力颇大,常在外应酬,饮食油腻且偏咸。
他的尿毒症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肾功能逐渐恶化,开始需要透析,当他第一次向医生求诊时,已经是尿毒症的晚期。
他坦言,自己年轻时有过“自我放纵”的习惯,认为工作忙、应酬多就不必再考虑饮食和作息,只要能暂时满足当下的需求就好。
他曾表示:“我觉得这不过是生活方式上的一些小问题,吃点咸的、喝点酒,这些都能暂时带给我快乐。”
治疗伊始,医生便助力他调整饮食,削减盐分摄取,改良作息,而最为关键的是,医生告诫他:为延缓病情,切不可再有肆意放纵的心态。
科学研究表明,每日钠摄入量超过2克,会明显增加慢性肾脏病恶化的风险,增加尿毒症的发生几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整与规律作息,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其肾功能虽未逆转,但改善生活习惯后,不但延缓了尿毒症进程,还极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戒掉过度的“心理负担”
在医院生涯中,很多尿毒症患者,尤其是那些刚刚确诊的患者,都会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患者,他们一听到“尿毒症”三个字,几乎是马上陷入了绝望。
曾接诊过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他年约六十岁,平时身体还算健康,但在体检时,他得知自己已经患上了尿毒症,而且肾功能丧失了很多。
那时,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每次来看病,脸上都挂着深深的忧虑,仿佛在对抗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
医生需要更多地去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在给这位老教授开了一些缓解压力的药物后,还建议他尝试改变一些思维模式。
研究显示,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激素长期高水平存在时,能显著损害免疫系统,减少肾脏的修复能力,增加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医生曾向他推荐诸如深呼吸、冥想、规律散步等简单的放松方法,后来发现,老教授借此调节情绪后,病情大为缓解,肾脏功能衰退速度也显著减缓。
尽管他依然需要透析,但这份积极心态,无疑为他的生命延续增加了不少分量,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减少心理负担,改变对疾病的过度担忧,是延长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的缓解,能够使身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不再让肾脏在焦虑的环境下承受额外的负担。
戒掉“过度依赖他人”的心态
尿毒症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病情的长期控制以及对医疗技术的依赖,产生一种“只要治疗好就能好”的思维。
曾有一位年逾五旬的女性患者,由于长期未能妥善控制高血压与糖尿病,最终恶化为尿毒症。
开始时,她每天都需要通过透析来维持生命,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治疗上,觉得只要透析做得好,肾脏功能就能恢复,她的病情也就能好转。
于是,她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医生和治疗的心态,认为自己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只要按时接受治疗,一切都会好转。
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她的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在某一阶段出现了血液透析的效果逐渐下降,对她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她的心理和生活态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她的依赖性思维导致她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不注意控制日常的体重、饮水量、摄入的电解质等。
更严重的是,她对健康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治疗才是唯一的关键”,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医生告诉她,虽然透析治疗能帮助控制病情,但它并不是万能的,肾脏的恢复离不开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如果继续保持过度依赖的心态,不关注自我生活管理,病情的控制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通过与她进行详细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她逐步建立起对生活的主动掌控意识,让她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靠治疗,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调节。
她开始逐渐戒掉了那种过度依赖医生和治疗的心态,开始自己学会如何控制饮水量,如何合理安排饮食,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体重和作息。
她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切都源于她戒掉了依赖他人的心态,开始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管理的主导者。
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只是依赖于治疗方法,更多的是源于患者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最重要的是,患者要勇敢面对,戒掉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极大影响健康的习惯,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